城市晚报白城讯 通榆县立足县域农户庭院面积较大、便于管理等优势,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助力2019年全县如期实现脱贫目标。4月末以来,全县12000余干部职工,在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自愿放弃所有节假日,全身心投入其中。无数个平凡、真实、感人的扶贫故事,见证着在这场攻坚战中鹤乡干群的必胜信心和那份浓浓的鱼水深情……
故事一:
“你别看这900多平的庭院不起眼,今年种上蒲公英,再加上补助,足足可以出5000多元钱呢!”通榆县苏公坨乡天利泰村第一书记、通榆县文广旅局的赵永刚,一边帮农户李洪有播种,一边开心地说着。
李洪有夫妇均年近六旬,老两口虽然有三垧薄地,加之去年天公也不作美,去掉费用也就剩7000元左右,家里还有30余只羊,纯收入5000元左右,总体看日子还说得过去,但眼看这身体一天不如一天,老两口对今后的生活也有了担忧。
赵永刚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几天前在入户宣传庭院经济政策时,老人家这院子让他眼前一亮:“这庭院的一亩来地要是利用好了,浇水、伺候都方便,还能出不少钱!”说干就干,说通了李洪有老两口,赵永刚又联系起了苏公坨乡农牧村的农业种植合作社,为老人免费提供了价值400余元的蒲公英种子,并签订了回收订单。5月17日上午,赵永刚带着合作社和村民就来到老人家中,用四轮车平地、打垄,下午几个人又一鼓作气将地种完。
“小赵书记那人才好呢!这几年净为俺们村的百姓干实事儿!这不俺刚回来,这地都已经种完了!一点儿也没用俺们老两口伸手,还能说啥!”刚刚放羊回来的李洪有老人感动得不知道该怎么说才好。从2016年初到现在整整3年半的时间,在村民心里赵永刚早就是他们的亲人了……
故事二:
还没进院儿,老远就透过矮矮的院墙看见王青山老人家里热闹异常,原来是五井子村两组“爱心超市”志愿者正在帮老人卖庭院里种植的小葱。有挖的、有拔的、有打捆的、有过秤的、还有装车的,伴着人们的欢声笑语,整个小院沸腾了。
“我这年岁大了,一个人也干不了啥了,在院子里栽点儿小葱儿,没想到也能出些钱。”76岁的未脱贫户王青山乐得合不拢嘴。
“知道老人卖小葱后,我专程带着‘爱心超市’志愿者到这里来买上260斤回去,栽到我们的‘爱心’菜园里。”吉林日报社驻村第一书记纪德永边干边说。为了帮助贫困户如期脱贫,纪德永可没少花心思、出力气。他一头儿心系贫困户,帮助他们依靠自身力量致富增收;一方面围绕做好做大“爱心超市”,开展文明实践活动。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既要让这些村民富了口袋,也要让他们富了脑袋”……
听王青山说,他把第一茬小葱卖了,还准备再栽上一茬土豆。村干部和包保干部帮老人算了一笔账,一茬小葱、一茬土豆再加上庭院种植补助,这近1000平方米的庭院至少可以出5000多元钱,单单就这一块庭院的收益就让老人的生活有了保障。
故事三:
让人欢喜的雨水过后,农户们便纷纷抢时间开始耕种了。5月20日,在通榆县新华镇农林村七撮屯村民张连发家,来自县民政局的第一书记毕水和几名同事正忙着整理土地。
今年65岁的张连发多年前由于骨折导致肢体残疾,老伴儿去世后他就和有智力障碍的儿子相依为命。父子俩双双丧失了劳动能力,每年仅靠土地流转金、低保金等艰难度日。
“以前,大爷家这院子只种大玉米,今年我们结合县里的庭院经济政策,帮大爷联系了土豆栽子,伺候好了这块儿地预计纯收入可达5000多元钱呢!”几年来,毕水没少来张连发家帮忙和“打气”。
这几天,毕水跟同事们已经为张大爷家做好了购种、栽植、耕作、田间管理、作物销售的“一条龙”帮扶计划。
“多亏党的政策好,又给补助,第一书记还帮咱脱贫,这种的3000平米的庭院土豆,咱就跟白捡的一样啊!”听着毕水和同事们的帮扶计划,老人憨憨地笑着,眼里满满都是希望……
/通宣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