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令进补是中医养生、防治疾病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历来就有的传统习俗。当下市场上的补品名目繁多,携带方便的“果酱膏方”成了冬令进补的新晋“网红”。
怎样才能有效进补?这个问题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冬令进补首先要会“补”,即需要掌握科学进补的“秘笈”。在进补之前,需要根据每个人各自的体质状况或不同的病情,先服一周或二周汤药,即通俗上所说的“开路药”,这样有利于冬令进补膏方的有效吸收。
目前亚健康人群以精神亢奋者居多,衰弱者少;以中壮年较多,老年人稍少;以虚实夹杂者多,纯虚证少。因此,清补是一种好的选择,价廉而物实。
建议先用“开路药”,使其肠胃中的湿阻得以清除,肠胃功能恢复,舌苔干净,方能进食调补。而对一些新近患病的人,首先要将疾病彻底治愈。如病人患有感冒、咳嗽、咯痰,则应先将感冒、咳嗽治愈,方能进补。否则,就如同“关门留寇”,不但补药吃进去令人难受,感冒、咳嗽粘腻难愈。所以说,“开路药”与“进补”是一个整体,只有先后之别,缺一不可。而运用疏肝健脾轻清之品,来清补调理,则是当今四季调理的合理选择,同样具有养生保健的作用,尤其适合华东地区、江南地带的人群。
此外,还有不少有糖尿病、高脂血症和各种结节患者,咨询入冬能不能进补。这类患者平时饮食肥甘厚味又少动,脾胃困湿,蛋白质摄入严重过量,给肠胃造成严重负担。盲目的“补”不仅不能达到进补的目的,甚至还会适得其反。因此这类群体不适合滋补。
冬令进补还得要辨证、辨病施补,适合自己的才安全有效。
人们常说的膏方是制作精良的调理品,口味润甜,比汤药口感好。配制补膏要请医生根据患者体质与所患疾病,辩证与辩病相结合,进行处方,如同量体裁衣一样,制成完全适合于患者特点的补膏,以待来年机体康复、强身。服用时,闻香静心而坐,取一汤匙补膏,放在杯中以开水冲服,能够悠然养性。
中国人对补药的推崇,来源于《黄帝内经》中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理论。这好比自然界浇灌农作物,若时令缺水,则以水灌之;若恰逢雨水充裕,则无需浇水;若水量过甚,还需引走多余水源。人体也是如此,当消耗或缺乏某些必需营养(中医称气、血、阴、阳等)时,则根据情况选用对应的补药,可以达到祛病、强身之效。但这是针对身体缺乏某种营养物质而言的。比如贫血的人缺乏铁元素,可以吃一点动物内脏。夏天出汗多,可以多吃一些盐分和水分多的食物。但是如果一个人原来身体已经不缺乏营养,而过分补充某一种营养的话,不仅无益于身体的健康,反而会有害。在中医的典籍中,一直强调运用补药,应在医生或专业人员的指导下,根据人群差异、体质状况、虚证类别、虚弱程度,以及季节、地域等,选择适合的补药,并适时、适量服用,才能达到调补身体的目的。若盲目进补,则会造成身体伤害,犹如闭门留寇而后患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