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原名赵振开,1949年生于北京,香港中文大学教授。中国当代诗人,为朦胧诗代表人物之一,是民间诗歌刊物《今天》的创办者。
代表名句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回答》
一个人的行走范围,就是他的世界。《青灯》
我和这个世界不熟。这并非是我安静的原因。我依旧有很多问题,问南方问故里,问希望,问距离。我和这个世界不熟。这并非是我绝望的原因。我依旧有很多热情,给分开,给死亡,给昨天,给安寂。我和这个世界不熟。这并非是我虚假的原因。我依旧有很多真诚,离不开,放不下,活下去,爱得起。《我和这个世界不熟》
谁校对时间,谁就会突然老去。《无题》
你没有如期归来,而这正是离别的意义。《白日梦》
那时我们还年轻。穿过残垣断壁苍松古柏,我们来到山崖上。沐浴着夕阳,心静如水,我们向云雾飘荡的远方眺望。其实啥也看不到,生活的悲欢离合远在地平线以外,而眺望是一种青春的姿态。《青灯》
一切都是命运,一切都是烟云,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一切》
漂泊的一生
北岛1969年当建筑工人,1970年开始写作,成名后的80年代初,因故不能写诗,遂开始翻译外国诗歌。在《新观察》杂志作过编辑,成名后不久,因故离职。1978年与芒克等人创办《今天》杂志。80年代末曾一度旅居德国、挪威、瑞典、丹麦、荷兰、法国、美国等七个欧美国家。曾任教于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还曾是斯坦福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莱分校客座教授。1990年,在北岛的主持下,《今天》文学杂志在挪威复刊,至今仍在世界各地发行。2007年,接受香港中文大学聘请,任教于中文系并定居香港,结束近20年的异国漂泊式生活。2013年年底,64岁的北岛突然中风,几乎完全丧失语言能力,后渐渐恢复。
思辨的特征
北岛与同期朦胧诗人相比,具有更为清醒的思辨特征。但他对人生和历史的思考,又是通过直觉性的意象表现出来的。隐喻、象征、通感,“蒙太奇”,这些艺术手法在他的诗中都得到比较广泛的运用。他使用的诗歌意象瘦硬奇崛,如重锤出击,扑面袭来,给人以极大的震撼力。他善于使用具有高度概括性的悖论式警句,如《祖国》:“她被铸在青铜的盾牌上/靠着博物馆黑色的板墙”,《在黎明的铜镜中》:“在黎明的铜镜中/呈现的是黎明/水手从绝望的耐心里/体验到石头的幸福”,《诗艺》:“骨骼松脆的梦依然立在远方/如尚未拆除的脚手架”,这些句子都具有鲜明的意象和独特的感觉。
突出的成就
在许多学者和批评家眼中,北岛的作品永远沉浸在对祖国的失望、迷茫以及与黑暗的斗争中,认为如果没有了对立的话,他的诗歌几乎没有可取的地方。
事实上北岛虽然有这方面的不足,但是这个并不应该成为评价这名诗人的准则。在朦胧诗人当中,无论是思想的力度还是艺术手法,北岛的成就都是远大于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这些诗人的。他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凝练的字句让他在中国诗歌史上的位置不可动摇。
北岛先后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瑞典笔会文学奖、美国西部笔会中心自由写作奖、古根海姆奖等,并被选为美国艺术文学院终身荣誉院士。
人物评价
布朗大学校长路斯·西蒙斯:你用深邃的、充满力量、让人难以忘怀的诗句,向你的祖国和世界发出了声音,谱写自由和表达的乐章。你曾经写道:“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这些诗句激励着青年们改变世界的热望。作为一份民间文学杂志的创始人和出版者,你常常不惜以自身和家人付出的巨大代价,为你的同胞创造并培育一个向世界表达自己的平台。
著名学者李欧梵:北岛带动了香港新诗国际化。/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