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时事
3上一版
 
舒婷北岛 诗意重逢
北岛:曾获诺奖提名
舒婷:怀揣浪漫和理想
 
版面导航
 
站内检索
3上一篇 2016年10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舒婷:怀揣浪漫和理想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中国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

代表名句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致橡树》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神女峰》

为一个诺言而信守终生?为一次奉献而忍受寂寞?是的,生命不应当随意挥霍,但人心,有各自的法则。《人心的法则》

惟因不被承认才格外勇敢真诚。《舒婷的诗》

要是没有离别和重逢,要是不敢承担欢愉和悲痛,灵魂还有什么意义,还叫什么人生。《赠别》

春天之所以美好,富饶,是因为它经过了最后的料峭。《初春》

我要哭就哭,他们教我还要微笑;我要笑就笑,他们教我还要哭泣。他们是对的,我也是对的。《黄昏》

生活中许多小事,看起来不足为道,所造成的痛苦折磨,旁人难以体会。好比在极隆重的场合里,却穿着一双夹脚的高跟鞋,每走一步都像走在刀锋上,心里抽搐,脸上仍要敷着一层厚厚的笑容。《真水无香》

在黑夜中总有什么要亮起来,凡亮起来的,人们都把它叫做星。《黄昏剪辑》

“朦胧诗”的崛起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朦胧诗派,其代表人物有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

作为一个创作群体,“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

关于朦胧诗曾在当时文坛引起论争。

“朦胧诗”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是:一是揭露黑暗和社会批判;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三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

“朦胧诗”改写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崛起。

理性的思考

舒婷出生时,祖父按族谱“佩”字辈,为其起名叫“龚佩瑜”。上世纪50年代中期,母亲带着她和兄妹三人从漳州回到厦门,被分寄在祖母和外婆家里。舒婷从小随母亲在外婆家长大。四岁起,外祖父就拿唐诗当儿歌教她念,外婆则娓娓讲述“三国”、“水浒”、“聊斋”哄她上床睡觉。小学三年级,有了一点阅读能力,便开始取五花八门的书籍来看,一直到初中,也因此眼睛越来越坏。

舒婷在上幼儿园时,妈妈嫌这个名字不顺口,于是改名为龚舒婷。1979年4月,《诗刊》从《今天》上选发舒婷的《致橡树》时沿用“舒婷”,如此舒婷便成了她的笔名。两个月后,又发表了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和《这也是一切》。舒婷的诗歌充盈着浪漫主义和理想的色彩,对祖国、对人生、对爱情、对土地的爱,既温馨平和又潜动着激情。她的诗擅长运用比喻、象征、联想等艺术手法表达内心感受,在朦胧的氛围中流露出理性的思考,朦胧而不晦涩,是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风格相结合的产物。

人物评价

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用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况军

舒婷的散文叙述轻灵而富有诗意,语言风格机敏、俏皮。——蔡强,张盛爱

舒婷最初一批散文作品是知青时代人生经历的回顾和反思。如《洁白的祝福》、《梦入何乡》、《在澄澈明净的天空下》等。不同的是,写那些诗时,舒婷面对紧迫、焦灼的现实压力,而经过时间沉淀,能够比较从容地从往事追怀中提摄更超越具体人事的情思和哲蕴。——蔡强,张盛爱/本报综合

 
3上一篇  
  


白城新闻网 http://www.bcxww.com
白城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吉林省白城市中兴西大路43号 邮编:13700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