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时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他们研究你领多少工资
可能不去领奖的鲍勃·迪伦
千万亿分之一秒时间的手术刀
 
版面导航
 
站内检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年10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2016诺贝尔文学奖
可能不去领奖的鲍勃·迪伦

 

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3日下午1时终于揭开谜底。来自美国的民谣歌手鲍勃·迪伦摘得这一荣誉。为什么获奖的是他?

“他在美国歌曲中注入了创新的‘诗意表达法’。”这是瑞典学院宣布把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美国民谣歌手、艺术家和作家鲍勃·迪伦的理由。

到发稿前,鲍勃·迪伦至今仍未回复瑞典文学院的任何邮件与电话,也没有采取公开方式回应这个消息。对于这个状况,诺贝尔奖历史上可以说是“史无前例”。

10月21日,鲍勃·迪伦的官方网站将其获得诺奖的相关信息移除。虽然有诺贝尔学院成员批评鲍勃·迪伦“傲慢无礼”,但文学院秘书达尼乌斯仍表示欢迎迪伦参加颁奖典礼,“但如果他不想来,就随他吧……”

鲍勃·迪伦生于1941年5月24日,原名罗伯特·艾伦·齐默曼,在高中的时候就组建了自己的乐队。1959年高中毕业后,他就读于明尼苏达大学,并在大学期间,对民谣产生兴趣,开始在学校附近演出,首度以鲍勃·迪伦作艺名。1961年,鲍勃从明尼苏达大学辍学,专心致力于歌唱工作。

作为美国乃至全球最伟大的歌手之一,鲍勃·迪伦影响了全世界音乐、文化界至今已经有50年,而这种影响显然还将绵延不绝地持续下去。近半个世纪以来,人们对于鲍勃·迪伦音乐和他个人的热爱或者说热情从未消退,集中在他身上的无尽话题归结起来事实上只有一条——他是一个谜,令人捉摸不透。

在文化界,精英们认为迪伦是地道的“艺术家”,称他的一生都充满了“叛逆和不妥协”。而流行音乐界则视其为“反后工业规则”及“反商业”的成功歌手。简而言之,人们总试图给他贴标签或者归类,然而倾尽全社会舆论,鲍勃·迪伦都没有被人们成功地“定义”,他总是站在人们想象的另一边,最后人们只好表示,他是“叛逆”与“反规则”者。

1962年,凭借着那首著名的《答案在风中飘荡》,民众与社会给迪伦奉上了“反战歌手”的桂冠,然而,他转眼丢掉了政治路线,转向了摇滚民谣,吟唱起了自然和爱情;当西方文化界开始崇尚东方宗教时,他却重新回归基督教,以《圣经》为灵感创作了让人惊叹的宗教摇滚音乐;当人们问他,《暴雨将至》里的“暴雨”是不是“核雨”,他回答,“仅仅是暴雨”;当他的《轨道上的血迹》专辑轰轰烈烈地在美国掀起了歌曲意义的挖掘时,他对外却说“我的新歌词什么意义都没有”……

迪伦一直试图让人们对他本人及他的作品“迷惑不解”。原因是什么?我想,作为一个伟大的天才,他其实是凭着本能中的“自由的自我”去消解人们庸常乏味的俗套。这就像他曾经写过的一句歌词,“我走过喧嚣的人群却感到孤独无比,我是多想证明我与他们并不相同。”

除了天赋伟大的艺术家人格魅力感召着无数歌迷外,迪伦对于西方流行音乐的贡献落到实处也是划时代的,正像诺贝尔颁奖词写的,“为美国音乐传统增添了创造性的诗意表达”——众所周知,相较于旋律,“歌词”在西方国家所受到的“礼遇”远不如东方国家,而迪伦却让“歌词”的意义在流行旋律的国度里超越了“曲调”。更为重要的是,他的歌词或者说是诗,其抒写内容既有美学意象,也富有哲学性,更具现实的时代精神。

2001年,迪伦出版了一张新专辑名叫《爱与偷》,其中有一句歌词是这样写的,“我曾经认为自己的语言才能,崇高而又充满了力量,可我现在明白我的理论和诗歌,永远不能代表你来思考”——即使人们半个世纪以来对他进行浩荡的解读和分析,但不论是回望过去,还是面对如今已经75岁的迪伦,我们仍旧会在他的作品中深切而无力地感觉到“词穷”——他“像一块滚石”从未停止过质疑一切存在,也从未停止过向他意愿的方向前行。

 
3上一篇  下一篇4  
  


白城新闻网 http://www.bcxww.com
白城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吉林省白城市中兴西大路43号 邮编:13700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