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时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诺贝尔奖和咱关系有多大?
发现细胞自噬的机制
低温下的奇怪相变
今年诺奖的奥妙
 
版面导航
 
站内检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年10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2016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现细胞自噬的机制

 

大隅良典,1945年2月9日出生于日本福冈县福冈市。日本分子细胞生物学家,日本东京大学理学博士。现任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前沿研究中心特聘教授与荣誉教授。

2012年被授予京都奖基础科学奖。在2013年与2015年先后获得汤森路透引文桂冠奖和盖尔德纳国际奖。2016年,因“在细胞自噬机制方面的发现”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大隅良典的父亲是九州大学的一名工科教授,家庭氛围让大隅从小就开始熟悉科研生活。父亲的研究方向偏向工业,而大隅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更加浓厚。他最初是对化学感兴趣,进入东京大学学习化学,然而真正接触这个专业却让他失去了兴趣。当时是1960年代,分子生物学方兴未艾,大隅决定转向这个领域。

在日本读博期间,大隅研究的是大肠杆菌的蛋白合成。多年之后,他在回忆自己的科研生涯时说:“不幸的是,我没有得到很好的结果,读完博之后,我发现在日本很难找到好工作。”

于是,大隅决定继续从事博士后研究。他去了纽约,在洛克菲勒大学的一间实验室继续他的研究生涯。在那里,他日后的成就才开始生根,并让他最终独享2016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大隅称,自己并不是一个竞争型的人,当人们蜂拥着去研究细胞中质膜对离子和小分子的运输之时,他选择了去研究少有人关心的液泡。

细胞自噬现象并不是大隅良典首先发现的。1963年,这个概念就被提出来了。就像字面所暗示的那样,科学家观察到细胞会将自身的物质用膜包起来,形成一种囊状泡器,运送到溶酶体进行降解。

在洛克菲勒大学期间,大隅掌握了获取酵母细胞液泡的技术。他在1977年回到日本,在东京大学的一间实验室继续他的研究。他成功地发现了液泡膜上一些运输蛋白的系统,这些发现最终让他在1988年晋升为副教授,并拥有了自己的实验室。

细胞自噬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大隅此时所做出的发现仅仅是一个开端。那个时候,人们并不知道细胞自噬过程中究竟是哪些东西被降解掉,以及机制是怎样的。

大隅良典因“发现细胞自噬的机制”而获得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卡洛琳斯卡医学院的两位学者在介绍大隅的贡献时说:“大隅所做的先驱性工作引发了(科学界)对细胞自噬的巨大兴趣。该领域已经成为生物化学研究中最集中的领域之一,2000年代初开始,论文数量急剧增加。”

大隅良典在获奖后的记者会上说:“我想要创造一个环境,在那里,年轻的研究者们能够更加蓬勃一点地追求自己的研究。”相比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常常被认为更具重要性,因而获得更多的资助,这是大隅所不同意的。他也担心从事基础研究的年轻科学家难以获得更高的职位。

大隅想要创建一个研究中心,年轻的微生物学家们能够得到很好的资助,他们可以自由地设计自己的实验,遵从自己的科学好奇心,不受限制地追寻科学发现。这种想法受到同行赞许,被认为要是重现20世纪的科研环境。

 
3上一篇  下一篇4  
  


白城新闻网 http://www.bcxww.com
白城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吉林省白城市中兴西大路43号 邮编:13700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