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原晓风,主任医师,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主任、中医儿科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全国首届百名杰出女中医师,中华中医药学会高级会员、中环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常务委员、吉林省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吉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编委,长春中医药大学青年骨干教师。现省市名医,学科带头人,博士生、硕士生导师。
中医泰斗王烈的得意弟子
说到原晓风,不得不提到一个长春中医界的泰斗名医——王烈。王烈老先生是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儿科元老,1958年建院时王烈创建了儿科,当时许多患儿家长纷纷扑向他,并出现了看病难、一号难求。直到今天,八十几岁高龄的王烈老先生仍工作在岗位上,并被众人誉为全国有名的“小儿王”。原晓风是王烈的弟子,自幼出身于书香门第,不仅学习刻苦,对学术任学、任钻研,深得王烈老先生的厚爱,同时自身对中医药学也极具悟性和禀赋。
2006年底,原晓风从一名普通医生成长为儿科主任。原晓风为人正义,急危重患和医疗纠纷冲在前,365天从来不休息。临床医疗、教学、科研三位一体化的工作模式,不仅没有压垮这位新上任的主任,很快还迎来了一个新局面:医护团队由不足30人,增加到60多人,儿科住院部的床位由30多张增加到180张,门诊每天流动就诊患者达到300-400人。“看中医儿科最好去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在百姓间口耳相传,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儿科名声大起。
把一个儿科干“火”了
2012年儿科调整,医院的二部深圳街分院刚成立,整个医院当时没有儿科。已经非常疲惫的原晓风本不想再接手,但还是服从组织安排,带领两个老大夫、一个护理组,利用一年时间,把分院的二部儿科打出了口碑,分院住院部原来只有30多张床位,很快发展到60多张床,许多家住净月区、经开区、二道区和南关区的患者家属,为了挂原晓风的号,晨起三点半左右就排队。每周二、四、六一上午的出诊,至少要接待100多位孩子。从早八点坐堂,一直到下午两点,不吃午饭、不上厕所、不接私人电话,基本是常态。
“辟邪”的儿科大夫
原晓风在读中医药大学时就是儿科课代表,后来到院里分院室时又去儿科。原晓风也说,自己与儿科还是非常有缘分的。另一方面,她的老师和同事都说,原晓风对儿科临床诊治的摸索和研究,不管是什么病,经她诊治后,病邪跑了,挺辟邪,悟性极高。除了脾胃消化道疾病、呼吸道易感性疾病等疾病的诊治非常拿手外,现下对新生儿吸入性肺炎、毛细支气管炎、紫癜、抽动症、血尿等疑难杂病,已经运用中医药十分有效。而患者家属理解的“辟邪”的落脚点就是一服中药下去,患儿的症状就立即缓解和改善。许多家长一提起原晓风,一想到周一、三、五她在一部,周二、四、六她在二部,心里就有底。而且她的粉丝也反馈,孩子们拒绝吃药时,一说“原奶奶”开的药,马上闭上眼睛就喝下了。
当好儿科大夫挺难的
采访中,原晓风几次提到“现在儿科大夫看病很难”的话题。她说:“小王,你别笑,我给你讲,现在的家长多数只有一个孩子,可过分地关爱独生子女,让父母双方很无奈。从信息渠道获取的问题,好像都将发生在孩子身上,所以一到医院,不停地问长问短,甚至到出生成长的各个细节,让现在的儿科大夫很难做。有的家长,孩子打个喷嚏上医院就要求打吊瓶,或者上来就问大夫,孩子得吃点什么补药,这些都是很真实存在的。”事实上,大便干燥、口腔异味、内热心烦、夜卧不宁,都是孩子内火炽盛导致的,而吃得过多、过于油腻,恰恰是导致食积内滞的主要原因,这完全可以通过调节饮食结构,改变喂养方式来纠正的。
为了让孩子们接受中药,原晓风想了很多方法,比如一服中药可以多次频饮,还可以配方时加一些口感好的药物等等方式。中药本身如果再不想办法强调口感,孩子回家喝不下去全吐了,哪里能有效果。所以,原晓风说:“我和我的学生常说的一句话是,你们在开方的时候,第一点一定要先考虑孩子喝药的口感,你得保证这个药孩子们能吃得下去,然后疗效再好。再好的效果喝不进去也是家长最拒绝的事情。”
另外,许多孩子生病了,上医院陪同看病的家长,不仅是父母,还有的带着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你刚和孩子妈妈说了这个孩子的病情,姥姥进来了又问一遍,一会儿姥爷上门再问一嘴,每一次问,你都得耐心解答。许多家长的观点不正确时,你还得纠正他的错误观念,一些家长就认为发烧一定要打吊瓶,吊瓶是家长的心理安慰剂等等,这些都构成了儿科诊治过程中比较突出的挑战。儿科大夫既要安慰患者家属的心理,又要合理合法地说服他,并且拿出有效的治疗方案,既需要担当,还需要智慧。/记者王晨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