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时事
3上一版
 
时隔两年 我省GDP增速追平全国
上半年涉农贷款“一增两降”
张晓明 盛京围场里养黑猪
长春市政府网站师德师风讲座今邀您互动
辽源供电“红马甲”在行动
我省累计直接利用外资205.19亿美元
 
版面导航
 
站内检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年9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省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见实效
上半年涉农贷款“一增两降”

 

城市晚报讯 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启动以来,我省逐条对照国家改革试验任务,逐一制定具体落实措施,形成了96条改革措施、247项工作着力点的任务清单,半年多实现改革试验顺利开局。

截至6月末,全省涉农贷款余额6068亿元,新增741亿元,同比增长23.4%,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4.7个百分点,高于全省贷款平均增速9.2个百分点,占全部贷款余额38.9%;五大作物保费收入11.03亿元,同比增长36.85%。主要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加权平均利率5.18%,较年初下降了0.21个百分点;主要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不良率3.42%,较年初下降了1.1个百分点。

创建物权融资服务体系。构建覆盖全省的“金融基础服务、物权增信、信用信息”三大支柱和农村产权交易流转市场“三支柱一市场”运营体系。目前,已经设立5亿元资本规模的省级物权融资服务总公司和1亿元的农村金融基础服务总公司,围绕主要试验地区开展市县乡村四级物理网点布局,推进信用信息数据平台和农村产权交易流转市场建设。截至6月末,全省60个县有43个成立了物权融资公司,累计发放贷款21亿元。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首创民营资本全资并购模式,成功组建农商行1家,达成初步合作意向10家。实现11家高风险农信社改制成为农商行。截至6月末,吉林农信系统资产总额6105亿元,较年初增长23%;各项存款余额3517亿元,较年初增长11.5%;各项贷款2043亿元,较年初增长5.5%。

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创新推出了11项专属涉农金融产品体系,农村金融产品数量较年初增长18%,切实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一是形成了“直补资金贷款”、“土地收益保证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小额信用贷款”为主的个体农户信贷产品体系;培育发展“农用机械按揭贷款”、“农机购置抵押贷款”、“家庭农场专项贷款”、“农民合作社专项贷款”等为主的适度规模经营主体贷款品种体系。二是推动金融机构依托“龙头企业+农户+基地”等产业链,在应收账款、预付账款、物流服务等领域开展“订单+保单+信贷”等金融服务模式创新。三是构建政府扶持、企业运作、银行授信、保险保障、合作社组织的“五位一体”产品开发模式,在备耕期间依托保证保险业务发放贷款8000余万元。

提升金融机构服务覆盖面,新增县域银行网点18个。广泛布设金融电子机具,促进金融服务向村一级延伸。截至6月末,已实现金融服务覆盖的行政村8589个,比年初增加98个,占行政村总数的比例为92.34%,较年初增加1.06个百分点。县域范围内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用户开通数量较年初增长21.5%、17.9%。

提高金融精准扶贫能力,优先推动15个贫困县(8个国家级贫困县和7个省级片区贫困县)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截至6月末,贫困地区贷款余额1358.9亿元,比年初增加175.8亿元,县均获贷款90.6亿元,相当于一般贫困县的地区生产总值,投放精准扶贫信贷资金9亿元,是上年同期的2倍。针对贫困地区产业特点创新“电商贷”、“菌农乐”、“村淘贷”等精准扶贫金融产品,累计发放3.26亿元贷款;通过“信贷+保险+政府资金”模式,累计为黄牛养殖户贷款5270万元;以果树承包权的预期收益为保证,向果农发放低利息贷款4000万元。通过信贷支持产业发展,帮助1240余户农民脱贫增收。创新金融院校与金融机构联合扶贫机制,实行定向选拔、定向培养、精准上岗,帮助50余名贫困学生走出农村学习、回归基层工作,再造贫困学生就学就业的职业生涯规划。

优化农村金融发展环境,对符合条件的涉农金融机构执行优惠存款准备金率,释放信贷资金10.4亿元;累计发放支农再贷款48.2亿元,同比增加27.6亿元;新增6000万元财政资金用于提高五大粮食作物农业风险保障水平。深入推进农村信用户、信用村和信用乡建设,累计评定信用农户160余万户,信用村2000余个,信用乡(镇)近300个,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构建良好诚信环境。加强风险防控。

/记者 冯超 报道

 
3上一篇  下一篇4  
  


白城新闻网 http://www.bcxww.com
白城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吉林省白城市中兴西大路43号 邮编:13700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