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晚报白城讯 作为国家确定的大兴安岭南麓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大安市按照“六个精准”要求,着力构建“七个工作体系”,全力打好脱贫攻坚“组合拳”。
构建建档立卡标准体系。制定了《建档立卡工作方案》,严格“1121”工作程序,精准识别贫困户、贫困人。25名市级领导、99个市直部门、2765名市乡两级机关干部逐个对接乡镇,逐一进驻村屯,逐户逐人再摸底、再核实,确保进入建档立卡系统的都是符合条件的户、群众认可的人。
构建脱贫目标体系。明确市、乡、村年度脱贫时限、目标、任务,逐乡、逐村、逐户、逐人确定脱贫计划,必保实现2016年脱贫9365户、21254人,2017年脱贫6876户、14206人,2018年脱贫5329户、9796人,3年摘掉贫困县帽子。
构建扶贫措施体系,确保办法实用、招法管用。完善了《大安市“十三五”精准扶贫规划》,明确了“四抓四治”举措,即抓产业、治穷业,确保13954人脱贫。抓项目、治穷貌,确保8946人脱贫。抓龙头、治穷病,确保12670人脱贫。抓保障、治穷根,确保9686人脱贫。
构建扶贫包保体系。采取市级领导包乡,部门领导包村,市乡两级机关干部包户的办法,实行包保脱贫责任制。由25名市级领导包保18个乡镇;由327名副乡(局)级以上干部包保223个行政村;由1138名市直机关干部和1275名乡村干部包保21570户贫困户,确保包保帮扶力量充足、动力持续。
构建扶贫项目资金成效监管体系,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关键处、效益体现在贫困人口脱贫上。制定完善了《大安市财政扶贫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大安市涉农资金用于精准扶贫成效评价办法》和《大安市涉农项目资金整合使用联席会议制度》“两办法一制度”,力求以严密的制度保障扶贫项目资金这块“好钢”用在“刀刃”上。(林晓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