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晚报白城讯 城市养犬,早已不是简单的个人喜好,更关系着邻里和谐、社区安宁,与公共安全息息相关。近期,白城市农业农村局与白城市公安局联合发布了《白城市城市建成区禁养犬种名录》,8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一新规在引发市民广泛讨论的同时,也考验着白城市相关部门的治理能力。
宣传引导获市民支持
禁养犬种名录包含猎鹿犬、法国狼犬、可蒙多犬等共84种犬类,名录公布后,白城市相关部门迅速行动,形成了从宣传引导到执法监管的完整链条。其中,白城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联合社区开展了为期1周的文明养犬专项宣传,工作人员带着禁养犬种图谱上门入户,讲解新规细节。
“我们在市区内51个社区,印发了2万余份禁养犬种名录。”白城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养犬管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滕野介绍。
“支持政府的工作,全力想办法……”“养了很多年,就跟家人一样,送走心里不舒服……”新规宣传中,养犬市民纷纷表示支持,但同时也表达了担忧与不舍。
新规背后深层次意义
为何要划定84种禁养犬?新规出台的背后,是对公共安全的考量。
“随着城市养犬数量增多,因养犬引发的安全事故和邻里纠纷也日益增加。一些大型犬、烈性犬攻击性较强,一旦失控,极易对市民人身安全造成威胁。制定禁养犬种名录,是依据《白城市城区养犬管理条例》,为了从源头上降低风险,保障城市居民的生命安全和生活环境。”白城市畜牧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王燕鹏表示。
确定禁养犬种时,主要考虑哪些因素?
“我们会同公安机关,综合参考了犬种的攻击性、体型大小、过往伤人案例等多方面因素。同时,借鉴了其他城市的成功经验,结合白城本地实际情况,最终确定了84种禁养犬种。”王燕鹏说。
温情执法显城市文明
在执法一线,白城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组建了联合执法队,配备执法记录仪,对重点区域开展常态化巡查。巡查中,执法人员发现部分养犬者存在侥幸心理和认知偏差。
“小区张贴了通知,也上门提醒过家有禁养犬的业主,效果不太理想。”洮北区海明街道解放社区工作人员李红说,“我们会继续加强宣传,希望相关部门在加大执法力度的同时,组织一些文明养犬宣传活动,提高市民的意识。”
新规的推行,不仅是为了安全,更是城市文明的体现。近年来,不规范养犬引发的矛盾,屡屡打破社区的宁静——犬吠扰民、未拴绳犬只冲撞行人,甚至恶犬伤人,这些问题都影响着居民的生活。
“执法中,我们采取‘首违劝导、再违处罚’的梯度执法机制,截至目前已帮助50余个家庭妥善安置了禁养犬。同时,开通了举报热线3588818。”白城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养犬管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王玉冰介绍。
妥善安置方能抚人心
在安置环节,除了城管部门安置基地,民间救助机构也发挥了补充作用。白城市来福流浪动物救助中心由爱心人士自发成立,目前已运营9年。“从自发成立到现在,已收留流浪猫、流浪狗近500只。”白城市来福流浪动物救助中心负责人杨岚表示。
“白城禁养犬管理的亮点,在于将‘刚性规定’与‘柔性服务’通过城管安置基地这一载体有机结合。从实际效果看,寄养所和即将建成的收养站不仅解决了养犬户的后顾之忧,更让执法从‘单纯管控’转向‘服务+管理’,这是基层治理中‘以人为本’理念的生动实践。部门协同中,城管牵头抓总、农业农村技术支撑、司法规范指引,形成了‘处置有渠道、服务有温度、安全有保障’的闭环。”白城市委党校教授尹丹说。
从城管安置基地的温情托底,到多部门的协同发力,白城用务实举措,让禁养犬管理既有规矩也有温情。这场关乎安全与文明的治理行动,不仅需要各部门的担当,更需要每一位市民的共同参与。
记者 王晓昕 张刚 孙一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