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孙琳琳,时光荏苒,转眼我在长春市宽城区法院担任法官助理已四年有余。这一千六百多个日夜,从执行局的风雨兼程到立案庭的细致入微,岗位在变,不变的是对司法为民的初心与坚守。
初到执行局时,我还是个对“执行”二字一知半解的新人。记得接手的第一个案件就是房屋强制腾迁,现在想来仍历历在目。被执行人的父母情绪激动,装病吓唬、拿刀威胁,坚决不让我们进门。看着法官有条不紊地安抚老人情绪、宣讲法律后果,最终在法警的配合下依法完成腾迁时,我突然明白:“强制”从来不是目的,而是维护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当申请执行人握着法官的手哽咽着说“终于能回家了”时,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执行工作的重量——它关系着当事人对法律的信任,对公平的期盼。
在执行局的三年里,最让我难忘的是一起终本案件的“起死回生”。那是个2013年的旧存案件,申请执行人是位年迈的老人,被执行人欠款后就没了踪迹。接到恢复执行的指令后,我们像“侦探”一样从头梳理线索:跑到派出所调取户籍记录,沿着旧地址挨家挨户打听,终于通过网络查控的银行卡流水信息发现了被执行人的踪迹。
为了促成和解,我们在调解室里聊了整整一天。寒冷的冬天,近8个小时里,双方从剑拔弩张到逐渐冷静,我们则反复释法、耐心疏导,寻找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案。当双方最终于在和解协议上签字,老人也看到了银行发的到账提醒短信。“孩子,谢谢你,真的谢谢你。”此时我深深体会到:执行不仅需要力度,更需要温度与坚持。
调至立案庭的一年半,是另一种成长。如果说执行是“解决已发生的纠纷”,那立案庭更像是“预防纠纷的第一道关口”。
我不仅仅是法官助理,更是一名内勤人员,我开始学着撰写各类材料,从数据统计到工作汇报,字里行间都要透着严谨。在导诉台,则是每天面对形形色色的当事人:有拿着一堆材料却不知该告谁的农民工,有因邻里纠纷气得发抖的大妈,也有对诉讼流程一头雾水的经营者。
记得有位大爷因为楼上漏水问题来立案,情绪激动地表示:“非告到他们家破人亡不可!”我们一边递上温水,一边帮他分析:“诉讼耗时费力,不如先试试先行调解?”最终联系区综治中心的调解员上门查看,三天就促成双方达成赔偿协议。
四年半的法官助理生涯,每个阶段都有新体会。执行局教会我“雷厉风行”,立案庭教会我“春风化雨”。无论在哪个岗位,司法工作的核心始终是“人”——理解当事人的难处,回应群众急难愁盼,在每一个案件、每一次接待中,让人们感受到法律的温度与力量。
未来的司法之路还很长,我会体验更多的岗位与角色,我也将带着这些经历与感悟继续前行,在平凡的岗位上,做一名合格的司法践行者。
城市晚报全媒体记者 吕闯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