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2版:综合

张树森:草原深处的书香使者

城市晚报白城讯 在通榆县包拉温都蒙古族乡,广袤无垠的草原深处,有一个叫迷子荒的小村庄。这里曾经交通闭塞,信息滞后,村民们世代以放牧为生,思想观念保守,经济落后。然而,这片土地却因一位名叫张树森的老人悄然发生了变化,他用21年的坚守与奉献,为村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知识殿堂的大门,成为当之无愧的书香使者。

张树森与迷子荒村结缘甚早,多年的基层工作经历让他对这片土地充满感情,深知改变贫穷落后面貌需从精神世界入手。2004年退休后,他毅然放弃安享晚年,决定发挥余热,为迷子荒村做点实事。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他敏锐地意识到阅读对提升村民文化素养的重要性,做出了大胆的决定——创办“报吧”。

为实现目标,张树森收回了自家临街、年租金7000多元的180平方米店面房做“报吧”,并自掏腰包3.7万元购置了5000多册图书,订阅了64份报刊,添置了桌椅等设施,创办了迷子荒村最早的“报吧”书屋。书屋开放后,便吸引了众多村民前来。当年,全乡就有4000人次前来光顾,这对小村庄来说,无疑是一个令人瞩目的数字。随着村民求知欲的不断增长,小小的书屋难以满足大家的需求。

2009年,张树森多方筹资,购置了2万多册涵盖理论、文化、科技等各类知识的图书,报刊订阅种类增至70余种。不仅如此,他还精心设置了科技、法律、文化书柜和红色基因传承室等10个学习区域,满足不同村民群体的阅读需求。同时,他发动乡里老干部、老教师、老战士等“乡贤”担任志愿者,共同参与管理与服务工作,这些举措极大地提升了书屋的服务质量。当年,就有38户村民通过在书屋学习科技知识,掌握了先进的养殖、种植技术实现致富。消息传开后,书屋成为村民获取知识、交流经验的重要场所,也逐渐成为乡村文化生活的核心阵地。

2018年,“报吧”整合升级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标志着书屋发展迈入新阶段。为了给村民提供更加便捷的阅读服务,张树森夫妇将书屋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开放,甚至吃住在书屋。书屋内免费供应茶水,还贴心地在桌子上摆放了不同度数的花镜,方便老年读者阅读,为读者提供了全方位的便利服务。此外,他还定期举办书报阅览、文物展、民族文艺演出等。在张树森的努力下,农家书屋已然成为了村民们精神生活的重要寄托。

21年来,张树森夫妇将全部精力倾注于书屋。无论是酷暑严寒还是风霜雨雪,始终坚守在书屋,为村民服务。有人问张树森,书屋开了这么多年,还会一直坚持下去吗?他总是坚定而质朴地回答:“我们要通过书屋为村民服务一辈子!等到年迈体衰时,就把书屋传承给子女,让这份事业永远延续下去!”这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他对这份文化事业的执着与热爱,也彰显了一位老党员、老基层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张树森,这位在草原深处默默奉献的文化使者,用自己的坚持和付出,为村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知识殿堂的大门。在他的努力下,阅读已成为迷子荒村的一种风尚,知识改变命运、文化振兴乡村的理念深入人心。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扎根草原,播撒书香”的深刻内涵,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到乡村文化事业建设中去,让书香弥漫在每一个乡村角落。

陈宝林 记者 孙泓轩 王娅楠

2025-07-25 2 2 百姓生活 content_31586.html 1 张树森:草原深处的书香使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