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晚报白城讯 妊娠合并突发脑出血、高血压危象、多器官衰竭、重度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这些高危因素同时降临在一位怀孕8周的孕妇身上,死神步步紧逼,生命危在旦夕。白城中心医院迅速开通孕产妇急救绿色通道,启动多学科协作(MDT)机制,由医院重症医学科主导、多学科团队实时响应,历经26天生死考验,成功挽救患者生命,创造了生命奇迹。
病情危重
5月9日凌晨,今年30岁、孕8周的李女士因意识不清达7小时,被紧急从当地医院转入白城中心医院。检查结果令人揪心:昏迷状态,血压飙升至225/155mmHg,心率异常增快至152次/分,头部CT显示脑内出血,轴位大小达56mm×30mm并破入脑室,血氧仅75%,胎儿心跳微弱……“这是我从医20余年来见过最凶险的病例之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王新说。他精准作出诊断,孕妇脑出血、呼吸衰竭、高血压危象、继发癫痫、心肌损伤,每个病症都可能致命。
患者脑出血量大,发病后即进入昏迷状态,多种降压药物仍无法控制血压,属于恶性高血压,且异常波动,易再次脑内出血及并发其他器官损害,患者肥胖,体重指数很高(BMI>40kg/m2),并发重度ARDS,抽搐继发癫痫,患者预后不良,恢复可能性较低甚至死亡,同时脑损伤引发交感风暴,心率及血压异常增快,继发心肌损害,原有高血压性心脏病基础上易并发心力衰竭,进一步增加治疗难度。
成功救治
面对患者危重病情,白城中心医院立即启动危重症孕产妇绿色通道:重症医学科10分钟内完成气管插管,呼吸机生命支持、多种血管活性药物稳定循环,纤支镜技术攻克“痰栓封锁”,2天7次纤支镜打通生命气道;神经外科术前3次CT追踪血肿变化,制定立体定向引流方案;产科全程监测胎儿,制定围产期应急预案;心内科精准调控恶性心律失常及恶性高血压,避免再次脑内出血、保护受损心肌;呼吸内科及感染性疾病科精准调整抗生素,避免肺部感染加重。
然而,患者家庭因特殊原因曾想放弃治疗。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王维民在病床边用CT片反复讲解手术必要性,经5个小时艰难沟通,家属最终含泪签字,表示相信医院。
5月9日17时35分,手术室无影灯亮起,多学科团队合作下的立体定向脑内血肿穿刺引流术开始。麻醉科团队巧妙平衡胎儿安全与麻醉深度,王维民和神经外科医生孙宇在立体定向仪定位下,以毫米级精度准确定位,成功建立预通道,将外引流管置入血肿腔,抽出暗红色粘稠血液15ml……当暗红色的血液从引流管涌出时,监护仪上颅内压数值下降——第一道生死关闯过了。
转危为安
手术成功,但术后挑战不断。针对肺部感染、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神经源性肺水肿,结合患者肥胖体质,实施个体化保护性机械通气和肺开放策略,精准进行液体管理,使呼吸及循环逐渐稳定。
镇痛镇静方面,患者脑部损伤严重并发重度ARDS,交感神经兴奋性异常增强,术后继发癫痫,实施个体化病理生理导向的器官保护性镇痛镇静策略。基于脑电双频指数、疼痛指数、RASS\CPOT评分、瞳孔大小、心率及呼吸频率等指标动态变化,精准实施镇痛镇静药物应用。医护人员日夜精准的镇痛镇静评估及陪伴,在明显改善患者预后的同时提高了患者舒适度。
气道管理方面,护理团队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精准吸痰、湿化及管理气囊压力,严密监测气道与痰液变化,通过精细化口腔护理、规范呼吸机管路维护及科学体位管理,预防并发症,维持“生命通道”。
考虑到患者入院时胎儿乏氧,抢救药物和放射线检查可能对胎儿有副作用,且胎儿逐渐成熟后患者有再次脑出血风险,医院产科经24小时胎心监护、评估,取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后,在病情稳定时安全终止妊娠。
医院临床营养科定制营养方案,保证了患者营养支持,将患者白蛋白从28.1g/L提升至正常水平。
患者入院时昏迷状态、四肢不动、生命濒危,出院时神志清楚,左侧肢体可自行活动。当李女士握着医护人员的手转院康复时,监护仪上平稳的血压和氧合指数昭示着这场26天战役的胜利。为了更好的康复效果,白城中心医院主动对接当地医院康复科,建立远程随访机制。
此次危重孕妇的成功救治,进一步印证了“重症医学主导、多学科实时响应”急救模式的科学高效性。今年,该院利用该模式已成功救治10例危重孕产妇。
记者 孟凡秋 王晓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