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2版:综合

从“护屯林”到“振兴树” 耄耋女村干部的“造林”情怀

城市晚报白城讯 一位头发花白,却腰杆挺直、一脸慈祥的大娘在村部的几个年轻工作人员中特别显眼。近日,记者在洮南市洮府街道桥南村采访的时候,一进村部,就被这位大娘吸引住了目光。

据白城市林草局驻村干部王满介绍,这位78岁高龄的大娘叫马淑云,是一位村里的“百事通”,党龄近60年,曾经在村里担任过两届村民委员会主任,卸任后又作了村妇联主席和计生员。虽然现在年纪大了,但依然担任村妇女主任一职,每天准时到村上来工作,为村民服务。

听说记者要采访村里两棵百年古柳的情况,本来躲着记者镜头的马淑云却来了兴致。记者问道,听说村里当年有好多大树,为啥现在就剩下了这两棵时,马淑云向记者讲起了往事。

马淑云是1947年生人,自打她跟着家里老辈人从山东来到东北吉林的这个村子落脚,村里就有一些长得粗壮的大树。在她小时候,家家条件都不好,那时候谁家没有烧柴,就去河道旁砍几捆树枝当柴烧,冬天没树枝了,就把道旁碍事的树砍了。当年大家对林木保护工作没有概念,砍了也没人管。

可是,令村民没想到的是,村里这些树是能起到防洪减灾作用的。直到1957年的那个夏天,桥南村当时因下雨涨水,家家出人抗洪,可因为树少水急,还是造成了不小的损失。村民们说,如果村里的树多一些,咋也能挡一阵子那一年年仅10岁的她听了村民们的话,虽然啥都不懂,但就在玩乐时和小伙伴们把树枝插进土里,期待它长成大树保护它们。

到了1965年,18岁的马淑云开始在村上的生产队、蔬菜社干活,因工作积极、思想进步,又能吃苦耐劳,在党组织的培养下,成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提到入党,马淑云说,是党教了她文化,她一辈子感念党、跟党走。至今,她还能流利地背诵毛主席写的《为人民服务》。

后来,随着“三北”防护林工程在全国轰轰烈烈的展开,白城也成为全国造林运动浪潮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3年后,1981年的《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更是将全民义务植树工作落地生根。30多岁的马淑云正意气风发,跟着公社搞建设,学习着知识,积蓄着经验。

直到1997年,马淑云被村民选为村民委员会主任,那一年的她刚好年过半百。半世纪的雨雪风霜让她在生活实践中增长了智慧,也更深刻地懂得了种树兴村的科学道理。作为村干部,马淑云正式有了将小时候造林护屯梦想实现的想法。于是,就在她走马上任的那一年,在组织上和村民们的支持下,她开始带领大家在村里的河道北侧种树。

这一种,就是3万多棵,覆盖了河道北侧近3公顷河套地。巧的是,第二年也就是1998年,就遇到了百年不遇的洪水。这些新栽刚一年的树苗虽然弱小,却也起到了减缓水势的作用。正是这次洪水,真正让桥南村人看到了种树的意义,村民们也渐渐有了保护村里树木的意识。后来,这片林子被村里人称为“护屯林”。

而这个时候,村里的老树也就剩下了六七棵了。马淑云说,因为古柳撑开的枝叶遮阳光、蔽风雨,树下也就成了村民们茶余饭后的休息场所,甚至当时村里开会,夏天基本上不在屋里,都是在村里最大的一棵古柳下开会,俨然是村民的“议事厅”。

乡村振兴的号角吹响后,为贯彻落实“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目标,村屯绿化无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路径。白城市林草局派驻的王满和姜志伟两名驻村工作队员配合林业专家对桥南村进行踏查、设计,并根据桥南村的土壤结构,优化种植品种,将原有的杂树病树移出,重新栽植补植樟子松、云杉、银中杨、金叶榆干球、金叶榆落地球、榆叶梅、紫叶稠李、海棠、梧桐等近千棵珍稀树种树苗,累计投入绿化资金10万余元。

俗话说得好:“种下千棵树,代代子孙富。”乡村振兴的目地就是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随着时间的推移,村里原有的六七棵古树因各种原因,只剩下了两棵古柳。在参天古柳的旁边,一行行新栽植的各种名树正茁壮成长,显露出年轻的生机,村民们称这批树为“振兴树”。桥南村的村民非常珍惜“振兴树”,几位村民表示,希望若干年后,桥南村不光只有两棵古树,还会有更多名贵树木扎根在这里。

2024年,村里的两棵古柳经洮南市林草局专业技术人员检测,树龄都在115年左右,被定为三级古树,都入选了白城市古树名录,成为重点保护对象。

在桥南村村部会议室的墙上,高高地悬挂着历年来曾在村里担任过村干部的人物画像。这是一位著名的美术家在村里采风时创作的,这其中就有马淑云。

马淑云说:“我是从苦日子走过来的人,亲身经历了几次大洪水,亲眼见证了党是如何带着我们走出困境、走向富裕的。我是一名老党员,一辈子跟党走,一辈子造林护林,让这些树木永远守护我们的村子。”李念 记者 李彤君

2025-01-14 2 2 百姓生活 content_25006.html 1 从“护屯林”到“振兴树” 耄耋女村干部的“造林”情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