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巴黎8月3日电(记者高萌、乐文婉)巴黎奥运会网球项目女单决赛于3日进行,中国选手郑钦文以6:2、6:3战胜了克罗地亚选手维基奇,为中国赢得首枚奥运网球单打金牌。同时,她也是第一位站上该项目奥运会最高领奖台的亚洲运动员。
比赛开始,郑钦文较早进入了状态,迅速拿下前两局。比赛进入第三局,尽管郑钦文出现“双误”但最终顺利保发。几轮周旋后,她拿下首盘。
第二盘开局,维基奇似乎找到了节奏。双方咬紧比分,陷入破发、回破和交替得分的局面。随着比赛的进行,双方都与裁判产生了数次界外球的界定争议,但并未影响比赛进程。在第二盘后期,维基奇逐渐落后,并产生焦躁情绪,一度摔拍。郑钦文则始终较为冷静,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本场比赛,郑钦文右腿再度绑上了绷带。她在赛后解释道:“打完第三轮以后,我一直处于疼痛的状态,也一直绑着绷带在打比赛,坚持过来真的很不容易。这是我第一次连续五天五场作战,我觉得我突破了自己的极限。”
郑钦文为本次奥运会该项目的六号种子。此前,她在国际大赛中取得过的最好成绩是2024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亚军。本次奥运会,她曾连续两天在高温天气的户外进行了超过三小时的鏖战,并接连取得胜利。此外,她还在半决赛中击败了自己从未战胜过的、现排名世界第一的女单选手斯维亚特克。
本次奥运会,中国队在网球项目上共收获一金一银,均创造历史。此前,中国队在奥运网球女子单打项目上的最好成绩是李娜在2008年创造的第四名;女双组合孙甜甜/李婷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摘得过女双金牌。
寻访“郑钦文密码”:冠军背后,是坚持和时间的磨砺
新华社武汉8月4日电(记者梁建强、潘志伟)女儿夺冠的这个夜晚,郑建坪选择了避开人群。他没有参加体育部门组织的集体观看活动,而是在家中,遥遥地为女儿加油。
“在那边容易激动,我觉得父女之间会有心灵感应,我越平静,她的发挥会越好。”郑建坪说。
北京时间4日凌晨,21岁的郑钦文创造了历史。在法国巴黎的罗兰·加洛斯中央球场,她用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为自己,也为中国赢得首枚奥运网球单打金牌。同时,她还是第一位站上该项目奥运会最高领奖台的亚洲运动员。
喜讯传得飞快。连小区保安都知道“业主家女儿拿奥运金牌了!郑钦文!”但他还是拦下了应约赶来的记者,“我们先跟业主确认一下。”
敲开房门,穿着红色短袖的郑建坪笑声爽朗。衣服正中,是巨大的单词“CHINA”(中国)。他的右侧,是一面摆满奖杯的玻璃荣誉柜。高高低低的冠军奖杯,见证了郑钦文从9岁到21岁的众多重要时刻。
这只是一部分。郑建坪说,还有一些放不下了,只得放在郑钦文的房间中。环顾新科奥运冠军的房间,郑钦文的衣服并不多。因为常年在国外比赛,她很少在家。“最近几年,我和她见面最多的地方是在机场。”郑建坪说。
每一个冠军奖杯背后,都有一个关于付出和坚持的故事。
多年陪同女儿练球,母亲印象最深的是郑钦文在烈日下的练球不辍。“经常是大太阳,特别晒,但她一直不愿意戴帽子,说会影响视线”。
更多的事例,是一场场比赛中拼到底、不放弃的韧劲。“有一场比赛,她手指受伤了,坚持要打完;还有一次,她身体不舒服,咬着牙不退赛,劝她也没用,一定要打。我只好去找裁判说,能不能把她罚下去……”深知女儿一路走来的不易,回忆起过往,郑钦文的母亲眼眶红了。
冠军背后,有时间的磨砺与成长。
郑建坪坦言,前些年,成绩有起伏时,郑钦文在比赛中有时会有情绪。“带着情绪打,就容易越打越不顺。这些年,经历的比赛多了,积累的经验多了,她打球也比以前更沉稳、更有气势了”。
“信心也更足了。她现在打球有一股劲,不忌惮任何对手。纪录是用来打破的、改写的、创造的。外国选手能做到的,钦文也能做到。”郑建坪说。
训练中的挥汗如雨、赛场上的全力以赴,让好的成绩有了坚实依托。
比赛结果揭晓不久,湖北省委、省政府向中国体育代表团致贺电,贺电中盛赞郑钦文:“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为湖北增添了光彩,全省人民欢欣鼓舞、倍感自豪!”
奥运夺魁后,对郑钦文下一个期待是什么?
“大满贯!”郑建坪脱口而出。他把手机递向记者,“你看我的微信昵称”。
那是6个字,“冠军只是开始”。
郑钦文的昵称,则是4个字——“香自苦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