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晚报白城讯 “明有奇巧人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这是明末散文家魏学洢《核舟记》中的开头部分,这篇经典散文,展示了古代核雕艺术家高超的技艺。近日,记者走进白城市橄榄核雕技艺非遗传承人姜春雷的工作室,体验他和核雕的“前世今生”。
果核,在一般人眼里,是品尝鲜果后的弃物,可这一枚枚小小的果核到了姜春雷手中,就会化腐朽为神奇。姜春雷,号“樵夫”,1974年出生,如今在洮南市万宝镇永红小学任书法教师,至今工作30年,同时他还是吉林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白城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洮南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洮南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姜春雷生于核雕世家,传到姜春雷已经是第三代了。“《核舟记》这篇文章让我印象深刻,在刚接触学习核雕的时候,由于手法的生疏,一不小心就容易被刻刀划伤手指,但是作品完成后带给我的成就感,让我在雕刻过程中受点小伤也不算什么了。而且只有细致雕刻,才能雕刻出真正传达情感的物件。”功夫不负有心人,2021年他雕刻的作品长挂串《八仙过海》《十八罗汉》在吉林省“吉美精华”工艺美术新作展中获优秀奖。
一粒小小的橄榄核加上一把刻刀,在姜春雷手中便成了“大艺术”,他真正在方寸之间雕刻“生花”已经十余载。工作室内展架中的作品,有大有小、形神兼备,除雕刻作品外,还有许许多多的线装书。姜春雷说自己在古籍复制这方面也倾注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用手工的方式按照古法把大量古籍制作复原,各种古籍善本多达几千册,也算是圆了自己一个藏书梦。
因其自幼临习书法绘画,他便将自己的传统书法绘画与核雕技艺结合起来,创作出了一批独具自己艺术特色的优秀作品。《十八罗汉》《开心弥勒》《八仙过海》等核雕作品既有传统特色,又符合当代审美特点,堪称“微雕神技,艺术奇葩”。
“我平时工作忙,休息日白天雕刻、晚上做线装古籍,这是我爱好的,也是我擅长的,一旦拿起刻刀,我就忘记了时间。儿子经常叮嘱我,一定要早点休息,保护好身体才能细水长流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说起核雕,姜春雷的眼光温暖,“几年前,我家院子里种出了唯一的小葫芦,前一阵子偶然翻出来用墨刻出了一个小作品,我很享受这个过程,也算是物尽其用了。”姜春雷说。
时光轮转,自核雕技艺2015年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以来,如何传承和发扬核雕技艺使其焕发生机?这成为姜春雷一直在努力探索的命题。于是,姜春雷不断学习,他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巧妙结合,从生活中发掘艺术,再让非遗走进生活……
“核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有自己的辉煌。”平日里,他积极参加展览,争取让更多人看到核雕,看到一直坚守的手艺人。在学校教学中成立兴趣小组,让学生们了解核雕知识,通过亲自动手,让他们喜爱这项非遗技艺。
姜春雷认为,传承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精神。姜春雷深深扎根于民间艺术的沃土中,他希望将核雕技艺传承下去,为非遗事业添砖加瓦是他最大的心愿。
记者 刘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