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国内
3上一版  下一版4
 
126种新药进医保 覆盖罕见病等多个领域
中国林科院将打造15个科技高地
支撑“三北”工程攻坚战
探索“共建共享式”家门口养老
我国科研团队提出棉铃虫绿色防治新方法
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量下降11%
 
版面导航
 
站内检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年12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国科研团队提出棉铃虫绿色防治新方法

 

新华社深圳12月13日电(记者毛思倩 陈宇轩)记者13日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了解到,科研人员从棉铃虫产卵的独特行为入手,揭示了其选择产卵地点背后的化学感受机制,有望为棉铃虫这一世界性重大农业害虫的绿色防治提供新思路和新策略。研究成果北京时间13日发表在国际期刊《当代生物学》上。

棉铃虫对棉花、玉米、小麦等300多种农作物都有严重危害性,具有迁飞距离远、繁殖能力强等特性,对化学杀虫剂易产生抗药性,防治难度大。因此,开发绿色的、针对性强的棉铃虫防治方法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昆虫行为的过往研究显示,棉铃虫雌虫产卵后,虫卵会释放出一种特殊的气味,可以阻止其他雌虫在相同的地方产卵,这种独特的行为被称为“昆虫产卵忌避行为”。但是,这种气味如何引起昆虫的忌避行为,其中的机制一直不明确。

对此,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王桂荣团队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法和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仪等技术,在棉铃虫虫卵表面鉴定出三个具有生物活性的长链脂肪酸甲酯。实验证实,这三种卵表化合物及其混合物都能够显著引起棉铃虫产卵忌避行为,即阻止棉铃虫在特定区域产卵,同时在棉铃虫触角的神经元中找到了能够识别这些气味的基因,这意味着科研人员从分子和神经水平上掌握了昆虫产卵忌避行为背后的化学感受机制。

该研究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挪威科技大学等机构合作完成。

 
3上一篇  下一篇4  
  


白城新闻网 http://www.bcxww.com
白城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吉林省白城市中兴西大路43号 邮编:13700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