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晚报白城讯 九月大安,稻花飘香;放眼望去,目之所及皆是令人心醉的金色波浪。
近年来,大安市在探索盐碱地治理技术和路径上持续深耕,众多科研单位和企业入驻大安,经过他们的改良试验、对症下药,昔日的不毛之地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日前,总投资2000万元、面积1600平方米的中国大安盐碱地治理博物馆已揭牌开馆。展馆从当代切入,系统回顾了30多年来盐碱地治理过程,凸显30多年来盐碱地治理经验与成果,感受从不毛之地到万顷良田的沧桑巨变,感悟科研人员殷殷守望的沃壤千里。
走进展馆内部,一层内环线讲述的是盐碱地治理的大安模式以及盐碱地治理的基础科普;二层则是以游戏互动、场景还原、墙面互动等方式,综合展示盐碱地治理的成果。此外,馆内还可通过多种多媒体声光电的形式,带领参观者切身体验盐碱地治理过程中的技术革新与环境变化。
“展馆在展示形式上深度挖掘内容核心,做到形式与内容相辅相成,运用了包括柔性LED显示屏、cave空间、全息沙盘显示柜、通电油墨互动墙、透明显示屏等多种多媒体技术手段。”博物馆工作人员说。
据了解,中国大安盐碱地治理博物馆是推动盐碱地综合治理的重要一环,是白城市开展盐碱地治理及综合利用的集中展示区和成果展示平台,博物馆的建成将为推广盐碱地治理五位一体“大安模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国家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工程建设作出贡献。记者 姜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