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晚报白城讯 “这是1997年夏,我市文艺工作者在市民广场表演节目现场,庆祝香港回归”“这幅是我市农村陆续用上了自来水的场景”……在白城日报社的办公室里,一向话语不多的摄影部主任李晓明在翻开自己的作品后,便开始滔滔不绝讲起他的摄影故事,分享起他眼中白城的发展和变迁。
20世纪80年代末,刚刚走出校门的李晓明就与摄影结缘。经过不懈努力,李晓明于1993年从业余摄影爱好者成为了白城日报社的摄影记者。那时他背着一台海鸥120双反相机、一个黑白胶卷,穿梭于白城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连他自己也没想到,他竟然在此后的30年里,一次次将镜头对准白城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记录了城市不同阶段的变化。时光流逝,城市早已变了模样,而他积累下的1万多张照片,已经成为珍贵的“城市记忆”。
“这是当时人们口中的大象、铜马、熊猫转盘道,如今已经拆除变成了十字路口”“这幅照片拍的是改造前的火车站”“这是拍摄于2018年改造后的洮北区海明路步行街”“这是秋天白城经济开发区的夜景”……当这些从1993年开始拍摄的照片铺陈开来,好像一条时间的河流“哗哗”流动起来。随着时代发展,曾经的老旧小城不复存在,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车道四通八达,夜晚的街道灯光璀璨……白城这座城市被融入更多现代化气息。
之所以用30年的时间坚持用镜头记录城市发展变迁,究其根本,是李晓明对这座城市的无限热爱。在他看来,白城这座城市里,无论是行走的人们、作业的车辆、飞翔的鸟儿还是天边的云朵,都是美好的。不管是人物、建筑、生态环境、道路都可能成为他摄影的素材。对于他来说,能够用镜头将城市的发展变化拍摄记录下来,形成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图片,用影像讲述家乡故事,是他热爱这座城市独有的表达方式。
作为一名从业30年的资深摄影记者,李晓明走遍白城大地。从舞姿蹁跹的丹顶鹤,到蜿蜒流淌的洮儿河;从脱胎换骨的老城改造,到华彩壮丽的新城新貌;从古香古色的洮南府,到钟灵毓秀的嫩江湾;从风景如画的美丽乡村,到群众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李晓明在堆积如山的图片中,一张张挑选,优中选优,认真编辑分类,出版了承载着白城人民记忆的《美丽白城我的家》新闻纪实摄影集。摄影集从生态环境、生态扶贫、生态经济和生态城市等方面的新发展、新变化,以新老对比、重点突出的形式,分为8个部分展示了白城的经济、生态、交通等方面30年来的发展历程,对白城市招商引资和经济建设等方面工作起到有力的推进作用,得到了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30年,弹指一挥间,李晓明手中的相机换了一部又一部,从黑白相机到数码相机再到无人机,他将白城撤地设市30年的发展历程“压缩”在一幅幅摄影作品里,让更多的人了解这座神奇美丽的城市。
这份记录仍在继续,已过知天命之年的李晓明依然身背相机活跃在白城的大街小巷中,对他而言,记录白城发展变迁的这条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他希望,可以用自己的镜头继续见证白城更加美好的明天。记者 朱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