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国内
3上一版
 
稳字当头看春耕
撂荒地变身大牧场
云南着力畅通农民工劳动争议仲裁“绿色通道”
新机遇、新通道打开新空间
我国进一步完善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
 
版面导航
 
站内检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年2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撂荒地变身大牧场
——一座高原村落的美丽蝶变
 

新华社西宁2月24日电(记者骆晓飞、周盛盛、耿辉凰) 袁家庄村的4300多亩撂荒地,重新“活”了过来。“原来山上长的都是1米高的野草,土地里根本出不了粮食。”看着眼前平整的高规格农田,60岁的村民郝大成深切地感受到村里的巨大变化。

袁家村地处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洪水镇,由于村子地势高,引水难,贫瘠的农田收益微薄。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老年人只能守着家门口的几亩水地,山上的农田基本都变成了撂荒地。

2016年,这座偏僻荒凉的小村落里建起了一座生态循环型牧场——东牧湾现代生态大牧场。

通过流转袁家庄村、石岭子村、大寨子村等附近3个村庄的7432亩撂荒地,牧场种植金皇后、陇东紫花苜蓿等优质苜蓿4700多亩。如今,牧场流转的7432亩撂荒地已经完成全面复耕,在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的扶持下,其中2700亩建设成为高标准农田。昔日的撂荒地,重新散发出了生机。

借助这些高标准农田,东牧湾牧场打造出了一个优质饲草种植、高端牛肉生产以及有机肥还田的循环农牧业模式。

牧场直接带动387户当地农民获益。此外,牧场还直接从当地村民中招工,解决了部分留守中老年人的就业问题。“他们不像年轻人能去城里打工,但他们有丰富的养殖和种植经验,很适合到牧场来工作。”青海东牧湾农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永珑说。

走进牧场,4座宽敞的肉牛养殖车间整齐排列,一群群身形肥壮的肉牛正在悠然进食。过道上的电子显示屏上准确地标示出牛的品种、数量以及它们的“餐单”。

陈永珑告诉记者,为了提高肉牛的养殖水平,公司引进清华大学、兰州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的饲草专家提供技术支撑,为不同品种的牛群调制最适合的配方,从而提高牛肉肉质。

 
3上一篇  下一篇4  
  


白城新闻网 http://www.bcxww.com
白城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吉林省白城市中兴西大路43号 邮编:13700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