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成都4月28日电(记者 余里)记者28日从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获悉,近日,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片区首次通过红外触发相机实时监测系统成功实时回传野生大熊猫影像,四天后同一点位再次记录到野生大熊猫。
据悉,这是全国首次结合超短波传输和“猫脸”识别技术,实现荒野监测实况无线传输野生大熊猫视频。
4月19日17时32分,一只成年野生大熊猫进入卧龙牛头山海拔约3200米左右区域时,一台红外触发相机记录下它在竹林中漫步的身影,与此同时在6公里外山下的卧龙管理局“数字卧龙”大厅,接收到系统提示拍到野生大熊猫的信号,工作人员通过远程视频下载,在大屏上清晰地看到传回的实况影像。4月23日17时09分,同一点位记录下另一只野生大熊猫离去的背影。
据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卧龙管理局党委书记段兆刚说:“这次我们是通过‘猫脸’人工智能识别系统发来的手机短信报告,第一时间得知拍摄到了野生大熊猫。‘猫脸’人工智能识别系统在对大量卧龙大熊猫历史图片的学习后,能通过动物面部识别筛选出大熊猫。我们现在正训练它学习识别其他物种,经过大量的机器训练积累,慢慢提高它对物种识别的灵敏度和准确性,今后可以实现对卧龙所有野生动物进行识别,甚至可以通过局部画面识别物种,并对数据识别筛选分类入库,统计出一个区域内一段时间野生动物的活动情况,这样减少了后期花费大量时间人工进行整理,将有效提高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