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省内
3上一版  下一版4
 
我省深入开展民生领域损害群众利益
突出问题集中整治
筑牢人民安全防线
2020第四届中国北方国际
精准农业航空论坛在长召开
富赛汽车电子工业园项目在长启动
一生戎马铸军魂
 
版面导航
 
站内检索
3上一篇 2020年8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生戎马铸军魂
——记抗战老兵李启岗
 

日前,记者来到延吉市拜访曾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老兵李启岗。已是95岁高龄的他,看上去身子骨还很硬朗。“就是耳朵有点背,你们说话得大点声。”老人笑着说。

在他的胸前,近10枚金色、红色军功纪念章熠熠生辉。老人一边抚摸着这些军功章,一边操着淡淡的山东口音讲述起它们的来历。

1925年,李启岗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家中兄妹8人,李启岗排行第三。小时候,为了生计,他在地主家打零工,挣点口粮补贴家里。“苦是苦了点,但是一家人生活在一起,日子勉强过得去。”李启岗说,原本平静的一切在日军侵略他的家乡以后彻底改变了。

“日军烧毁了我们的房子。没有了家,没有了粮食,为了活着,我的父母推着独轮车载着弟弟妹妹开始逃荒,而我则留在家乡以要饭为生。”

两年后,李启岗的父母回家乡搭建了简陋的草棚,就在这一家即将重新过上正常生活的时候,日本侵略者再次来袭。“敌人抢走了家中仅剩的粮食,导致我的父母和大哥活活饿死,二哥也被抓走了。我把弟弟妹妹送到姑姑家,毅然决然加入了临清县大队,开始了军旅生涯。”

1943年4月,17岁的李启岗个子还没县大队给他发的枪高。“由于武器和人数与敌军相差太大,所以我们县大队主要任务就是观察放哨,一旦敌寇准备出来抢夺粮食、杀害村民时,便立即通知村里,掩护村民带着粮食提前撤离。”

人没枪高,胆比“天”大。身手敏捷的李启岗每次侦察敌情时都是最后撤离,独自面对随时可能被日军抓到的险境。当记者问他是否害怕被敌人发现时,李启岗老人没有说话,只是轻轻摇了摇头。

李启岗加入县大队一年后,临清县周边的10个县大队被调到山东潍坊一带合并起来,编入山东八纵70团,他成为了一名八路军战士。随后,李启岗接受了射击、使用大刀与敌人肉搏,以及简单的战术配合等正规的军事训练。由于表现突出,李启岗被选中担任营长的警卫员。

1944至1945年,李启岗所在部队在山东、河北之间来回行军,其中,在山东聊城发生的一场战斗令他永生难忘。“当时,敌人利用隐秘地道从城中出来偷袭,致使我军损失惨重。我发现后,果断和其他几个战友将该地道炸毁。”也正是在那天,李启岗的头部留下了敌人的手榴弹弹片。话到此处,老人指了指后脑上一块深黑色的印记,“如果弹片再深一点,我也就牺牲在前线了。”

日本投降后,李启岗跟随部队参加了解放战争,其间,他成为一名司号员。“冲锋号、集结号、撤退号……上百个号谱必须背得滚瓜烂熟。”李启岗说。除了刻苦训练外,当司号员还一定要机灵,“吹号的地方,已经离敌人很近了,是火力最集中的地方,往往号音未落,枪林弹雨已铺天盖地袭来,反应慢几秒钟,就有可能被炮弹击中。”

复员后,他曾在北大荒农场、延吉市房产修建队工作,后在延吉市公路段任段长,1983年离休。

多年来,李老利用业余时间给年轻人讲述革命故事,教育后辈要爱党爱国,努力奋斗,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平日里,他最大的爱好就是在家门口的院子里种花种菜,“年轻人就像这些花一样,需要精心培养,才能盛放。”

/吉林日报记者 赵梦卓 实习生 滕浩锋 报道

 
3上一篇  
  


白城新闻网 http://www.bcxww.com
白城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吉林省白城市中兴西大路43号 邮编:13700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