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3点,天色微明,55岁的李来印迎着风走在湖边木栈道上,提着螃蟹笼子开始一天的劳作。3年前的他不会想到,一筐筐水产品会成为开启幸福的金钥匙。
李来印所在的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地处科尔沁沙地边缘,素有“西北风口”之称。20世纪末,这个县生态遭受破坏,农牧产业受到影响,被评为贫困县。
几年前,由于妻子和孙子患病,李来印的家庭欠下不少外债,加上种粮收入一年只有数千元,李来印成了贫困户。
随着当地推进造林工程,植被不断得到恢复,水系重现活力,渔业开始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全县建有小型鱼品深加工企业10多家,年加工能力达3000吨。李来印来到连环湖渔业有限公司打工,月收入3000多元,一年能工作8个月。
“一想到我们养的鱼卖到了各地大市场、甚至远销台湾,老骄傲了!”得益于渔业发展,李来印脱贫了。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也于2018年摘掉贫困县的帽子。
近年来,通过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很多贫困地区一改落后面貌,走上了发展快车道。
在黑龙江省同江市三村镇三村村的一处果蔬基地里,30栋温室大棚排列整齐,樱桃树上一片红……
“这就是我们的‘脱贫果’了!”同江市三村镇镇长程忠宝说,2015年三村村启动建设果蔬基地,总投资达3100多万元,采取租赁经营的方式为村集体创造效益。今年,村里樱桃销售收入已近90万元,其中约60万元用于带动贫困户。
连日来,三村村贫困户宿孝森在果蔬基地忙着给樱桃树修剪枝条、除草、浇水。
几年前,他做了心脏手术,一度失去活下去的勇气。被列为贫困户后,宿孝森享受到多项扶贫政策,重燃起生活的希望。如今,宿孝森认领了两棵樱桃树,樱桃树丰果期产生的10%的收益是定向收入。
“大家这么帮我,我也得好好干,把劳动果实分享给大伙儿,一块儿圆上小康梦!”宿孝森说。
早6点,68岁的王志中已忙碌起来。在向秋蔬菜种植合作社,他将一袋袋辣椒打包、装车,发往山东等地。
王志中是黑龙江省海伦市海兴镇海兴村的一名脱贫户。由于爱人双目失明,他不能离家打工,老两口的生活一度难以为继。
2013年,村里种植辣椒的能人高向秋成立了合作社,王志中前来打工,扣大棚、除草、栽苗、采摘,从初春到深秋,几乎全年无休。
“以前村里没像样的产业,种玉米一年忙到头不够吃喝,哪像现在一天能挣100多元,年收入2万多元。”王志中说,在家门口有了工作,日子好起来了。
青翠的辣椒、火红的樱桃、湛蓝水域中的水产品……广袤的黑土地上,这些舌尖上的美味,一头连着农民腰包,一头连着百姓餐桌,圆着一个个七彩小康梦。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