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新华每日电讯》刊载题为《大上海,有片市民能“撒野”的大草地——守护“公园姓公”初心,“魔都”第一公园有魔力》的报道。
在寸土寸金的上海,位于浦东新区的世纪公园是一个神奇的存在:140公顷(2100亩)的超大面积,左拥张江科学城、右连陆家嘴金融城,与上海科技馆、东方艺术中心为邻……“都市绿岛”世纪公园,是上海中心城区最大的生态型城市公园,其规模在国内同类公园中也名列前茅。
今年是浦东开发开放三十周年,也是世纪公园建成二十周年。世纪公园于1994年开工建设,2000年正式开园,是名副其实的“世纪工程”。二十年来,世纪公园累计接待逾3000万人次的游客,在秉持“公园姓公”初心的同时,也愈发成为“美丽上海”的一张绿色名片。
自然课堂:春赏油菜花海,夏看黄梅满枝
孟夏草木长,江南黄梅天。一场急雨过后,金黄色的梅子挂满枝头,也落了一地,这是世纪公园的独特一景。
梅树梅花,是世纪公园的一大特色。每年春节过后,世纪公园里30多种4000余株约10万平方米的梅花率先绽放,赏梅的市民络绎不绝。从冬日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到初夏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很多上海市民对于草木的亲近与了解,是在世纪公园中获得的。
四时之景不同。春天,这里会举办串联樱花、油菜花、玉兰花的“花之旅”;夏天,有探寻夜间动植物的“世纪夜猫子”科普活动;秋天,有融合红枫、银杏、梧桐的“金秋游园季”;冬天,有以梅花、蜡梅为主线的“赏梅游园会”……
“世纪公园的定位是生态型城市公园,20年来,它已成为很多家庭的自然课堂。”周国庆说。世纪公园的这一定位,要追溯到浦东开发开放之初。当年的世纪公园建设总指挥朱纯宏回忆说,公园设计方是英国LUC公司,设计师在设计之前,曾经骑着自行车在公园原址上四处转,采集土和水进行分析。为了“接地气”,还用舌头去品尝一下土质。他们还实地踏访了上海的很多公园绿地,了解适宜栽种的本土物种。
公园姓公:快来草地上“撒点儿野”
只要有时间,浦东新区的机关干部张颖,每天晚饭后都会来到世纪公园跑步。自2013年建成外围跑道以来,每天都有众多的跑友汇集于此,休闲锻炼、互动交流,世纪公园也由此成为上海最具人气的“跑步圣地”之一,在国内外跑友圈里享有“北奥森(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南世纪”的美名。
经过持续的升级改造,如今的世纪公园外围跑道,道路平整、绿树成荫。“跑一圈下来,刚好5公里,出出汗一身轻松,老适意的。一天不跑就觉得缺点什么。”张颖说。
不仅为都市增添绿意,更要为民生提供普惠。“公园姓公,服务大众”——从浦东开发开放开始,这个理念就深深镌刻在世纪公园的成长基因里。2017年10月1日起,世纪公园实施全园早公园免费开放。2018年5月1日起,世纪公园芳花园实施免费和夜间延时开放。2019年,世纪公园的全年游客量达到230万人次。“公园的全面免费开放已提上日程,正在稳步推进当中。”周国庆说。
作为上海的绿色名片,世纪公园并没有止步于栽花种树、营造景观,而是以“绿色+”的姿态,渗透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不少公园里都有“小草青青,请勿践踏”的铭牌,世纪公园不这样。世纪公园管理有限公司所属的浦东开发集团董事长严炯浩告诉记者:“我们更乐意看到家庭在世纪公园的大草坪上搭帐篷,孩子们在草地上自由玩耍,老人们在休闲椅上拉拉家常。希望将世纪公园打造成一个高品质的休闲目的地,让市民共享绿色生活。”
生态之城:让上海更有绿意,更有野趣
上世纪九十年代,世纪公园规划之初,就确定了建设原则:一是强调中西方文化的结合,体现上海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二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世纪公园要更加自然一点,成为真正为“公众”服务的“公园”。
世纪公园的建设者们很好地贯彻了这些理念。如今公园里如盖的大树,多数是从当年的纤细树苗成长起来的。很多上海市民与这座公园一路相伴、共同成长,公园的每一处变化都凝聚了普通人的美好时光。
浦东开发集团作为承担生态绿地、轨道交通和重大工程建设的功能类国企,势必要肩负更多的“施工”任务。
在开发开放的春风中徐徐成长,在美丽上海的潮流中傲然绽放。而立之年的上海浦东,正值青春的世纪公园,在保留一代上海人珍贵记忆的同时,也将持续探寻生态之城的进阶之道。/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