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名师:郭娟老师
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
国家商贸部东北师范大学对外讲座教授
中国心理学科学普及委员会委员
中国青少年心理卫生委员会委员
吉林省家庭教育委员会委员及指导专家
“宝宝天天就喜欢看电视动画片,一制止就哭闹,怎么办呀……”
“孩子这么小就学会撒谎了!是不是人格出了问题?”
“我家孩子就爱吃那些‘垃圾食品’,不给买就嗷嗷叫……”
当在教育宝宝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汹涌而至”,萌宝家长们心理上、情绪上的各种焦虑也不可控制地“应运而生”,且随着这些“棘手”问题的与日俱增,家长们焦虑的程度越来越重。吉林省家庭教育委员会委员及指导专家、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郭娟在接受城市晚报全媒体记者独家专访时一针见血地指出,家长们的焦虑源自于不不了解孩子成长“关键期”的教育以及克服焦虑的有效方法。
了解自己焦虑的根源
“3-6岁是幼儿大脑及身心发育、行为习惯养成和人格培养的最关键时期,把握好这个‘关键期’施以科学有效的教育对孩子一生发展都起到举足轻重的良好作用,把握不好不但会导致孩子毛病多多,也会使家长们的心理焦虑越来越重!”郭娟副教授表示,家长们的焦虑根本还是源自不了解孩子成长“关键期”的教育以及克服焦虑的有效方法,比如,自己管教过于严厉了担心孩子心理和精神上受不了,而过于宠爱又怕孩子自私自利和不懂得感恩,不想让孩子吃“垃圾食品”但孩子一哭闹就没招了只能“就犯满足”。
另外,家长们的焦虑还来自于总拿自己家孩子与别人家孩子进行“比对”,总认为别人家的孩子总是处处比自己的孩子做得好,没能真正发现自己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且总是“跟风”别人家孩子学什么自己孩子就学什么,根本没顾及孩子本身到底喜不喜欢、爱不爱好,这样长大的孩子或多或少会产生消极厌学的不良情绪……因此就要求家长们在孩子的关键期中要学会与孩子沟通,掌握一系列矫正孩子不良行为和习惯的方法,才能确保孩子在最合适的时间里养成“最好的自己”。
学会克服焦虑的方法
郭娟表示,孩子在成长“关键期”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不重要,重要的是家长要了解孩子成长发育的规律,总结3-6岁“关键期”与孩子“共处”的有效方法。如与孩子相处中发现问题要多进行正面沟通,不要犯点小错误就煞有其事地严厉批评,说话的口气也多要心平气和,不可急躁口气过重。要注意家庭成员之间教育孩子的相对“一致性”,切不能一方过于“严厉”而另一方过于“袒护”。
针对一些孩子上小学后出现的厌学症状,郭娟表示,孩子并非天生厌倦学习,这是在孩子3-6岁成长“关键期”中没能让孩子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所致,比如在这期间孩子的学习乐趣没能引起家长关注和重视,孩子的学习兴趣受到外界环境的不良影响,因期望值过高和沟通方式不当导致孩子学习兴趣“受挫”等。因此,郭娟教授特别强调,要在成长“关键期”培养孩子良好的兴趣爱好,特别是要充分发掘和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多进行阅读方面的引导训练,多陪伴孩子进行有效的持续阅读,对孩子日后智力发育和学习能力提升至关重要。
/城市晚报全媒体记者 沈雪峰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