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之后,天气逐渐回暖,白天渐长,气温、日照、降水上升和增多,这种状况在南方地区更加明显。北国之春不比江南,春风料峭馀寒重,乍暖还寒。
春三月,寒气始退,阳气升发,而人们的机体调节功能远远跟不上天气的变化,稍不注意,伤风感冒就会乘虚而入。对此,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任吉祥介绍,一年之计在于春,掌握好“春捂”的尺度非常重要,不捂不行,捂过头也不成,过犹不及。
1.“春捂”要多长时间
一般情况下,立春后最短也要“捂”10至15天。虽然立春代表春天的来临,但冬季的低温并不会立刻回升,在这期间,气温变化较大,如果过早脱掉棉衣,头部、下肢、手部、咽喉等都很容易在冷-热交替的气温变化中,因为不适应而受寒,从而导致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春捂”在北方更要延后,民间常常流传着“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棉衣送”的俗语。
2. “春捂”要到什么温度
15℃是“春捂”的临界温度。研究表明,对多数老年人或体弱多病而需要“春捂”的人来说,15℃可以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当然,“捂”会依各人体质而有所不同,老人、小孩或体质偏寒者可多捂几天,而体热的人则可以少捂几天。具体标准还要综合考虑气温和个人感觉两方面。
昼夜温差也是判断“捂”不“捂”的标准之一。早春时节,应该多多关注天气预报,昼夜温差超过7-10℃时,就该小心防寒了。提前了解气温变化,适当增减衣物。这在很大程度上使身体免受冷空气突至的刺激,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
3. “春捂”什么地方最重要
“春捂”可遵循“下厚上薄”的原则。古人在长期的生活与劳动实践中认识到,寒多自下而生,因此中国古代养生家提出了春令衣着宜“下厚上薄”的主张。这也与现代医学所认为的人体下部血液循环较上部为差,易受寒冷侵袭的观点相吻合。
“春捂”的重点在于背、腹、足底。背部保暖可预防疾病,减少感冒几率;腹部保暖是保护胃、脾、肠,预防消化不良和拉肚子。“寒从脚下起”,脚下神经末梢丰富、敏感,保暖才能使身体适应气候变化。
4.“春捂”不是万能的
中医认为,防病如御敌。春捂只是被动防御。要想防疾健身,还必须从春天开始加强身体锻炼,增强机体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同时还要讲究食饮有节,情志调理。饮食上要注意调养肝气去春火,应该多吃甘淡食物,如黑米、豆类及其制品;蔬菜有菠菜、韭菜、芹菜、油菜和胡萝卜等;果品有栗子、红枣、枸杞和菠萝等。除了“春捂”有度与药食调理外,还需调养精神,制怒养肝,以防春火萌动。
/城市晚报记者 刘暄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