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各地高校、科研机构快速行动,在疫情可溯、可诊、可防、可控方面合力攻关,与病魔较量,同时间赛跑,把一项项科研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筑起科学而坚固的战“疫”长城。
处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风暴中心”的华中科技大学保持战时状态,“火力全开”。3.3万名医护人员、8900余张病床、管理方舱病床近6000张……在这场战“疫”中,华中科技大学共有10家附属医院投入到救治患者一线,成为全国投入最多床位和医护人员的高校。
“同济咖啡”和“协和红茶”,这是学校协和医院推出的预防新冠肺炎和轻症治疗的中药——金叶败毒颗粒和“协和1号、2号”,因为药效好,患者们给它们起了亲切通俗的名称。此外,李华教授团队在新冠肺炎病毒药物干预靶点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在科研方面,华中科技大学一直坚持既顶天又立地。华中大人要写好两篇文章,一篇是发表在期刊论文上的文章,一篇是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文章,当然第二篇更重要。”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邵新宇说。
武汉大学也充分发挥多学科优势和完整的医学学科体系优势,在医疗救治、科学研究上积极作为,贡献力量。学校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蓝柯团队、药学院刘天罡团队、洪学传团队发现8种药物或化合物在体外试验中对新冠病毒有明显抑制作用。在临床诊断与治疗方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余追教授,根据在金银潭医院工作的经验向湖北省防控指挥部提供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重症病例救治方案”,收到较好临床效果。
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医学、药学、病毒学、生物学等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在各自“竞赛跑道”争分夺秒、全力攻关。
新冠肺炎部分患者早期病情较轻,但后期突然加重,一个重要原因便是“炎症风暴”。在安徽中国科技大学,攻克这个病因的科研正紧锣密鼓展开。
“不能坐在家里瞎猜,必须分析样本。”中国科技大学魏海明教授团队第一时间将实验室前移到学校附一院感染病院区,与奋战在一线的医师团队开展联合攻关。1月31日下午2点,病毒样本检测开始。夜里11点,初步结果就出来了。研究团队对33例新冠肺炎病人血液30项免疫学指标全面分析,发现了病毒感染人体后会让机体产生炎症因子,形成“炎症风暴”。2月5日,第一批病人用上了团队研发的药物“托珠单抗”。
日前,利用新冠肺炎康复期病人血浆治疗初见成效,但大规模使用仍然受限。北京大学传来好消息。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发挥所长,用最新的技术努力寻找治疗手段、改进诊断方法,并联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北京义翘神州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用高通量单细胞测序找到了新冠肺炎多种全人源抗体,有望为大规模疫情防控提供解决方案。
重庆大学有着医工学科交叉的优势,战“疫”时刻,学校紧急启动抗击疫情的应急攻关科研项目。围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途径、干预阻断、临床治疗、快速诊断检测技术,学校加快技术攻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五位一体’临床治疗研究”等6项应急科研项目和8项2020年度第一批“医工融合”项目第一时间启动。学校医学院罗阳教授团队在前期检测技术研究的基础上,研发的新冠病毒核酸快速检测试剂盒,经临床试验对比,可在1小时内实现新冠肺炎的快速检测。
2月28日,广州再传战“疫”喜讯。广州开发区、广州高新区、中新广州知识城举行“百大项目庆百年”活动,百余个重点产业和科技创新项目落地生根、签约动工。中国工程院院士、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发来寄语:“我们开发区很多企业单位,包括达安基因、万孚等等,在很短的时间内,制作出了核酸的检测试剂盒,和信做出了抗体,我们的健研院在很短的时间研发出了一个新药。现在正在进行临床试验,所以我们高新区的159个企业,在很多方面作出了实质性的、突出的贡献。”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