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旅客吞吐量7200万人次、产生经济效益1300亿元人民币、对区域经济贡献9000亿元人民币、创造就业岗位约60万个……
21日在天津东丽区召开的第十一届中国临空经济论坛上,中国民用航空局机场司副司长张锐列举出的这一系列数字让与会者颇为惊叹。这是对即将开航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未来经济效益的一组评估数据。
张锐在论坛上表示,临空经济的发展探索始于上世纪中叶的欧洲机场,国际民航组织的统计表明,每100万旅客可以为区域创造1.3亿美元的收益,带来1000个直接的和3700个间接的工作岗位,每10万吨货物将创造800个工作岗位,每新增一个航班将增加750个工作岗位,约有20%的旅客会在机场区域食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中国航空国际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综合规划院院长郭琪团队研究发现,全球知名的硅谷科技创新集群成功有三大要素,第一是有知识创造的原点,有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第二是有知识转化的载体,区域内有上万家科创企业,第三就是有知识交往的渠道,即国际机场群,区域年旅客吞吐量8000万人次。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航空运输快速增长,临空经济正在对中国区域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张锐说,中国民航研究机构分析,中国机场每100万旅客可以产生18.1亿元人民币的收益,带来5300个相关就业机会。
北京临空经济核心区管委会副主任胡杰表示,首都机场临空经济示范区的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1993年-2002年是单一的工业园区;2002年-2013年逐渐形成综合性高端园区,临空经济全面发展;2013年以来逐步打造国际空港新城。2018年,整个园区已有4000余家规模化企业,全年实现收入约3380亿元人民币,带动26万人就业,常住人口达到28万人。到2025年,预计收入将达6000亿元人民币。
当前,临空经济已成为中国各地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全国明确规划并进行建设的空港经济区有近70个,年客运吞吐量超过1000万人次的37个机场均已规划建设空港经济区。
截至今年3月,中国已设有郑州、北京新机场、青岛等14个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其中北京是唯一获批两个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的城市。
据了解,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飞行程序日前已正式获得民航华北地区管理局批复,包括机场飞行程序、运行最低标准及机场使用细则,已具备通航条件,将于6月30日竣工,9月30日前正式开航。
郭琪表示,对照美国硅谷,中国京津冀区域拥有诸多知名高校和企业,现在又有大兴国际机场、首都机场、天津机场、石家庄机场所在的四大临空经济区,在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指导下,四个区域通过联系加强和极化整合,将有效打破行政与规模束缚,向关键节点辐射,构建区域共生网络。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