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
3上一版  下一版4
 
树立文明新风 杜绝“升学宴”
科技扶贫的高校样本
垃圾分类 从我做起
白城市涉黑涉恶线索举报方式
 
版面导航
 
站内检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6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科技助力拔穷根,8年来,吉林大学化学学院副教授高岩率领团队潜心钻研,
把科技成果应用到贫困地区,为农业增产增收、生态环保治理作出贡献——

科技扶贫的高校样本

 

“去年高梁每亩增产100多公斤,多赚四五十元。”

“为啥多赚了?”

“因为我用了‘液体有机肥’啊。”“‘液体有机肥’?”

“对啊,这肥是高老师研究出来的,不但让庄稼增产,还能改土治碱。”

通榆县边昭镇五井子村村民刘海民的描述显然不能满足笔者的好奇心,于是,日前笔者通过他提供的联系方式,在一周之后,见到了正在与五井子村村民们一起观察庄稼长势的高老师。

头顶蓝天白云,脚踏万亩良田。高老师在田间地头的介绍,描绘出一幅当地即将从老碱窝蝶变为米粮川的美好图景。

为贫瘠土地寻找希望种子

高老师是吉林大学化学学院副教授高岩,是该校“液化秸秆改良盐碱土壤综合利用”项目的负责人。

“我是从农村出来的,如何把自己的研究方向与农村广袤土地相关联,为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一直是我内心深处无法摆脱的课题。”高岩说。

近年来,城市雾霾让秸秆如何利用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高岩也一直在思索。“早些时候,秸秆还可以用做牛马的饲料,现在饲料的用途减少,农民们一烧了之,对环境影响很大。”

2011年,在与导师一起做油页岩研究时,实验中所采用的技术让高岩心里一亮:“这个技术用来处理秸秆,似乎也可行。”

想到就做,他惊喜地发现,秸秆处理后得到的液化物呈酸性,经全图谱分析,与秸秆自然腐烂的腐殖酸的成分几乎是一致的。

“它对土壤能产生怎样的作用呢?”于是,高岩跑到镇赉县等盐碱地区取来盐碱土,开始在实验室进行小规模种植实验。

在一颗初心的驱动下,高岩通过一次次实验,终于完成了他内心深处那个一直惦念的课题。

实验证明,秸秆肥料不但可实现秸秆直接还田改良土壤,增加农民收入,还能有效降低因燃烧秸秆对环境产生的污染,而且秸秆处理的全过程中不添加任何化学物质,避免了添加化学物质给土壤和当地环境产生的长期污染等不良影响。

后来的测产数据显示,正如五井子村村民刘海民所言,除去种子、肥料等成本,运用此项技术的土地每亩可提高收入40至50元。

2015年,经吉林大学教育工会接洽,高岩作为项目负责人来到通榆县考察洽谈。经过学校同通榆县政府协商,确定“液化秸秆改良土壤综合利用”项目为校地协同扶贫重点项目。2016年,学校在进行技术投入的同时划拨扶贫资金40万元,作为该项目引导资金,委派高岩为项目负责人具体负责项目的总体规划与实施。

从此,高岩频繁往返于长春和通榆两地之间,走上了技术助力精准扶贫之路。

破冰之功 非一春之暖

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

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从数据研究到精准扶贫,对于高岩来说是一番别样艰辛。

虽然前期规划得很好,但高岩等人最开始到通榆时人生地不熟,项目开展步履维艰。为了解决实验设备的安置问题,高岩前前后后跑了通榆12次,一次又一次地与当地干部、村民进行沟通。最后经过协商,实验设备安置在通榆县四井子村恒大蛋鸡养殖合作社的厂房中。

“通榆地区地势平坦,适于机械化耕种,生物质资源丰富,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22亩,居全省前列。但重度盐碱土地所占比重较大,严重制约了当地发展。如能运用技术手段改善这一问题,结合通榆自身的农业优势,发展空间肯定很大。”高岩坚定地说。

“说是厂房,实际上是养鸡场堆鸡粪的地方。”每次高岩带着学生去做实验,身上都会沾上浓浓的鸡粪味。“我的车停在距实验场地大概50米的地方,每次回长春洗过车后,过了一周还能闻到鸡粪味呢。”高岩带着学生坚持在这样的环境下做实验、测数据,每次去做实验都要到晚上10点以后才能回驻地休息。“有时睡前会感到疲惫不堪,但第二天早上太阳升起,新的一天开始了,我们又继续去做实验,扶贫的项目一定要做下去!”

“慢慢地,我们开始把秸秆和鸡粪、猪粪、猪尿等放在一起处理。”高岩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仅利用秸秆进行盐碱土壤改良具有局限性,鸡粪、猪粪、猪尿等又是环保中十分头疼的主要污染源头,将其投入运用在实验中,却发现效果十分显著。

高岩从吉林大学前辈们身上继承下来的科研精神,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团队中的学生。项目组里有一名女同学,高岩担心“整日与粪为伍”,女孩子会吃不消。“其实最开始我自己都打怵,这样的环境我们是否能够受得了。”不过,让他惊讶的是,女同学和其他人一样,不顾环境艰苦,埋头于实验数据之中。

多方联手 结出丰收硕果

扶贫路上虽有辛酸,更多的却是欣慰。“村民们改变自己生存环境、改变土地现状的迫切希望,也是我们坚持下来的动力。养鸡场老板不仅免费为我们提供空间放置实验器材,每次过去他们都非常热情地招呼我们到他们的员工食堂吃饭,遇到什么事情都无条件地帮助我们。”这些朴实的温暖,让高岩等人倍受鼓舞。

2017年3月,“液化秸秆改良盐碱土壤综合利用”项目组完成液化玉米秸秆及玉米芯生产设备的安装及调试;5月,在向海乡选取了两个地块开展玉米种植试验;9月,经第三方向海乡农业技术推广站测产结果表明:使用秸秆液化液对玉米效果明显。从2011年开始着手准备,到2017年初见成果,过去了整整6年。

随后,为更好地推广项目应用,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植物科学学院、动物科学学院,与通榆县新洋丰现代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共同申请成立了吉林省生物质改良盐碱土壤及现代绿色农业工程研究中心。

众人拾柴火焰高。2018年,在吉林日报社定点帮扶的通榆县边昭镇五井子村里,吉林日报社协调了84亩贫困户土地用于“百亩盐碱土壤改良及现代绿色农业示范工程”种植地块,吉林大学与通榆县新洋丰现代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免费投入种子及项目研发的有机肥料。

“丰收之时,吉林日报社与通榆县新洋丰现代农业服务有限公司为产品的收购与销售工作出力不少。”高岩感慨地说,今年,项目仅在五井子村的覆盖面积便超过了600亩。从年初至今,该项目的颗粒、底肥已在通榆县内4000多亩土地施放,液面喷施还将涉及5000亩土地。

“乡亲们纯真的笑脸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好肯定,希望尽微薄之力,一步步实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高岩笑着说。

/赵广欣 杨悦 徐灏 晓蔚 报道

 
3上一篇  下一篇4  
  


白城新闻网 http://www.bcxww.com
白城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吉林省白城市中兴西大路43号 邮编:13700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