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时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互联网发展催生中国乡村“破壁人”
抱团养老体验记
 
版面导航
 
站内检索
3上一篇 2019年4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抱团养老体验记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正是踏青的好日子。

在杭州余杭区瓶窑镇港东村有十多位老人,每天都会举办一场“春田花花老友会”,或站在油菜花田边拍照,或一起爬上附近的山坡登高望远,或在野草间寻找艾草、香椿、马兰头这些春日的自然馈赠。

看似“老友”的他们,其实一年多前,还只是素昧平生的陌生人。相聚在这个小村子里,是因为看到报纸上的一则抱团养老的“招募启事”。

大house里的孤独感

今年80岁的朱荣林和老伴王桂芬是抱团养老的“团长”和“大管家”。原本住在市区的老两口退休后想回农村生活,儿子便在老家为他们造了一栋三层小别墅和独立小院,院子口有一方像屏风一样的巨石,内部则是种满梨树、柚子树、桃树等果树以及错落有致的植物,沿着石板小路走到后院,可以看到一片鱼塘和半亩小菜园,菜园的一侧是鸡舍。

“建的时候,儿女、亲戚朋友都说,周末要来玩,每个人都说要留间房。”朱荣林说,出于这样的考虑,每个房间都配有独立的卫生间,让大伙来小住时生活方便。

然而大house建起来后,儿女们只有周末来这里吃饭,亲戚朋友们也只有春秋天偶尔来玩玩,平时大部分房间都空着。

在大得能听见回声的房子里,老两口住着越来越寂寞,吃饭也常拿剩菜或速冻食品应付。

朱荣林退休前是中学英语教师,一天他偶然在报纸上看到美国有老人抱团养老的信息,受到了启发。“他们是凑钱买一栋房子或者租一栋房子住在一起,我这儿有现成的地方,各种设施齐全啊,完全可以拎包入住。”朱荣林说。

于是2017年5月,老两口就在杭州一份都市类报纸上,发布了招募信息,邀请志同道合的老人到他自家别墅抱团养老,房租在1200至1500元左右。伙食费、水电费另算,要求合住者无重大疾病和传染病、生活能自理等。

没想到这个尝试性的做法,很快就得到100多对老人的响应。老两口像面试官一样,先筛选简历再电话沟通,最后面试选拔出6户11位老人。

结伴生活,用热闹排遣寂寞

摸着石头过河的抱团养老生活就这样开始了,原本是陌生人如今同在一个屋檐下,朱荣林老两口还制定了一份《结伴养老协议书》,涵盖了爱护设施、和睦相处、值日规定、作息时间等条款,入住的老人都需要签订这份协议书。

住在这里的老人不少都是文艺积极分子。68岁的蒋一纯退休前是一位电视编导,喜欢唱歌的他房间里放着一个乐谱架,上面夹着歌谱,刚开始他不知道这里的老人都有什么兴趣爱好,只是在房间对着窗外的大树练声,后来发现同住的老人中也有声乐爱好者,两人就渐渐约着一起在阳台唱歌。

好歌还有舞来配。每天晚餐后客厅里的“歌伴舞”也成了“固定节目”,老人们唱唱跳跳既锻炼身体,还丰富了生活。今年2月,曾经在文艺团队里工作的钱珍也成为抱团养老的一员,和她的闺蜜王荷花一起住。

两位单身的阿姨把孙子孙女带大后,在儿女支持下结伴养老。多才多艺、性格开朗的钱珍入住后,成了团队里的“开心果”,今天扮媒婆、明天唱越剧,有她在的地方总是欢歌笑语。

而下午则是另一个“固定节目”——麻将时间。午饭后老人们都会到二楼的麻将室“抢占”位置,两个麻将桌几乎每天都“开张”。“活动手指、锻炼脑力,有时一边打麻将还一边聊天拉家常,都不容易得老年痴呆症了。”钱珍说。

协议书里有一项条款要求每户家庭每天轮流值日,帮助厨师买菜及打理餐饮。早上7点,轮值家庭的王荷花从客厅的衣架上取下买菜小包,小包里放着200元菜钱,“这是用来今天买菜的,看包里剩下多少钱记个账,‘大管家’王大姐会把余钱拿走,再重新放进200元。”

王桂芬说大家年纪大了,出去买菜细账记不住,“这种方式比较方便,我们也都互相信任,抱团养老信任是很重要的。”

相聚容易相处难,下一站去哪儿?/新华社

 
3上一篇  
  


白城新闻网 http://www.bcxww.com
白城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吉林省白城市中兴西大路43号 邮编:13700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