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策划 文日炫 张福安 ■撰稿 杜兆云 刘施晶 ■通讯员 杨波
背景略述
县级医院的地位
40年前,中国大部分农村和乡镇地区处于“赤脚医疗时代”,赤脚医生的推行不仅仅让医疗服务普及化,也让卫生知识普及化,但医生水平不高,缺乏对疑难重症病例的诊疗能力,而且大部分医疗资源集中在城市,农村和乡镇百姓如果有大病,在经济条件允许下,也只能去大城市。1992年,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卫生改革的几点意见》,医院要在“以工助医”、“以副补主”等方面取得新成绩,医疗服务进入市场化阶段,导致的后果之一是医疗资源日益从农村转向城市,百姓不仅不得不进城看病,而且变得越来越难。
随着农村人口大量迁移,城市流动人口增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薄弱成为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一个重要原因,2016年调整的卫生工作方针中将“以农村为重点”调整为“以基层为重点”,契合了城镇化建设大局和统筹城乡发展趋势。
有专家分析:从医疗网络构成看,县级医院对市、省、国家是龙尾,对乡、村是龙头,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从县级医院建设情况看,经过建国以来的发展,县级医院房舍、人才、设备、技术等方面都具有较好的基础,扶持一下完全能够达到县级医院在分级诊疗中预想的目标;从群众就医期望值上看,对于普通农村患者来说,能够到县级医院诊治,从心理预期上、经济承受能力上,都是相对认可的。
因此,提升县级医院诊疗能力建设十分关键,从各方面看都是切实可行的,并将起到投入少、见效快的明显成效。
相关链接
上世纪80年代,长春曾有医联体
据《吉林卫生志(1893年-1986年)》记载——
1983年,长春等地开始建立以大医院为核心的医疗技术联合体,长春市市立医院为主,分别与宋家、杨家、群英、新春等4个卫生院和长春市第一机床厂职工医院进行了技术联合。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一、第二、第三临床学院、吉林省人民医院、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分别与长春市重庆、白菊、曙光、绿园等4个卫生院建立了联合体。联合协作大体有3种形式:一方提供床位,另一方提供技术;二是技术顾问型,受协助医院聘请协助医院的专家出诊;三是混合型,即一、二类做法的结合。
1985年底统计,仅长春市建立不同层次的医疗联合体18个,纳入协作的医院58个,开放协作病床854张,诊治病人40余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