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晚报白城讯 通榆县地方志办公室,始建于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全国工作重点向经济建设转移,举国上下出现了盛世修志的大好形势。通榆县起步较晚,临时成立了机构,当时叫史志办,正科级建制,和党史办合署办公。新部门刚刚成立,工作上进展缓慢。时任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任王季平到通榆县检查工作后,与县委领导交换意见时,着重指出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选派得力人员,力争在短时间内把地方志工作搞上去,跟上全省已经开始的编史修志步伐,争取早日拿出精品佳作。
1987年3月,通榆县委召开常委会,专题研究史志工作,决定在县直机关内,选派一名既熟悉县情又有相当文笔功夫的同志去承担这项任务。经过两个月的调查走访,在10多名备选人员中,县委决定由时任县委办公室副主任的赵福山兼任第一部《通榆县志》主编,不久,又任命他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史志办同时改为地方志办公室)。从此,赵福山便与“方志”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乃至后来成了他的终身职业。
赵福山曾从事教育工作多年,文学功底较好。进入县直机关以后,经常陪同县主要领导下基层检查指导工作,逐渐全面了解县情。工作之余,经常为报刊撰写文章,虽然稿费所得无几,但却锻炼提高了他的文笔功夫。这些都是他从事编史修志的有利条件,也是他临危受命的主要原因。至于编史修志,他毕竟是“门外汉”,能不能干好,当时心里也没底。
第一部《通榆县志》从搜集资料开始到付梓印刷,历经10年,可谓“编史修志成大业,孜孜矻矻十年功”。第一部《通榆县志》的出版面世,填补了通榆县百年来志书史上的空白,通榆县委、县政府为赵福山颁发“功在当代,惠及千秋”的荣誉牌匾,并进行了表彰,荣记大功一次。特别是当《通榆县志》获得白城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吉林省优秀新志书一等奖;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全国地方志二等奖等诸多奖项时,人们对他的学识、能力和水平都有了新的认识和充分肯定。
地方志办公室是个小单位,几代方志人薪火相传,才使地方志办公室在改革的大潮中勇立潮头。
不知不觉中,赵福山到了退休年龄。2002年,乍暖还寒的早春三月,整整在地方志办公室工作了15年的赵福山,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他钟爱的事业,光荣退休了。卸任前他还念念不忘地告诫身边的同志,“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特别是编史修志,更要实事求是,尊重史实,尊重历史,来不得半点儿虚假和编造。
2007年5月,组织上经过反复研究,慎重考虑,委派年轻的女共产党员、县委办公室机要科原科长李志凌出任第五任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李志凌就职以后,牢记组织的重托,面对陌生的环境,全新的工作,抛弃一切私心杂念,毅然挑起了这副重担。带领返聘的几位退休人员在前任全面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全身心地投入到编纂第二部《通榆县志》的工作之中。从归纳整理、分门别类、框架设计、编辑总纂、合成校对……他们不知加了多少班,牺牲了多少个公休日、节假日。整个编写过程中,他们本着“不会就学,不懂就问”的虚心态度,按预定目标全速向前推进。功夫不负有心人。李志凌带领她的团队,历经千辛万苦,上下求索,仅用10个月的时间,80万字的第二部《通榆县志》便提前面世了,受到上级主管部门和各级领导的一致好评。
第二部《通榆县志》的出版发行,使李志凌深刻认识到,只要坚信党的领导,紧紧依靠团队的力量,奇迹可以创造出来。踢开了头三脚,工作上崭露头角,李志凌没有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而是率领她的团队向着更新更高的目标挺进。按照省方志委的要求,从未涉足年鉴编纂的李志凌,带领同志们一道边学习、边工作,摸索着前进。在人员少、没经验的前提下,仅用5年时间,三部《通榆年鉴》就完成了。不但填补了通榆年鉴史上的空白,而且还开创了县级地方志办公室也能编纂年鉴的先河。
正当第四部《通榆年鉴》资料征集工作接近尾声,省方志委开展了编纂《续志资料长编》活动。李志凌及时向县政府汇报,制定了《实施方案》,召开了启动大会,各项工作都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由于李志凌在地方志办公室8年成绩显著,2015年5月,组织上对她委以重任。李志凌调走后,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原副局长王春侠接任了地方志办公室主任。
王春侠到任后,经过一番调查研究后认识到,编写《续志资料长编》是一项时不我待、势在必行的工作。于是,及时向县政府分管领导作了汇报,得到了县领导的高度重视,随即召开了动员大会,邀请白城市主管部门的领导参加,制定并下发了《实施方案》,在全县范围内再次掀起编纂《续志资料长编》的新高潮。王春侠亲自分担任务,多次上门征集督办,在她的带动下,参加征集资料的同志都各负其责又协同作战,不到3个月,圆满完成了《续志资料长编》编纂工作并装订成册,为三轮修志奠定了坚实基础,年终绩效考核时,这项工作得到认可和好评。
通榆县地方志办公室自2009年编纂出版第一部《通榆年鉴》以来,由于参编人员极不稳定,受聘人员今年你来,明年他走。新来的同志业务生疏,很难马上适应工作;熟悉业务的同志又相继告退、离去,因此只能是“两年一鉴”地推着干。直到2014年,第三部《通榆年鉴》出版后,着手2015年《通榆年鉴》资料征集时,又要应急开展《续志资料长编》的编纂工作。2015年《通榆年鉴》被迫中途停写,全力以赴赶编《续志资料长编》。
《年鉴》,顾名思义,就是一年一鉴。为了保证完成省方志委年初提出的各市(州)、县(市、区)都要保证做到一年一鉴的要求,王春侠请示县领导同意,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协调下,外聘两名专业人员,完成2016年《通榆年鉴》的编纂任务。王春侠带领单位回聘的几位老同志,集中精力编纂《续志资料长编》,确保《续志资料长编》和《通榆年鉴》编纂两不误。
一年中解决了久拖不决的《续志资料长编》征集、编纂工作,并圆满收官。2016年《通榆年鉴》如期出版。2017年《通榆年鉴》初稿征集完毕,已进入编辑、总纂阶段,“一年一鉴”的常规工作正步入正轨。
2017年,通榆县地方志办公室在全县表彰大会上,被评为社会事业发展先进集体,王春侠被评为先进个人,并荣立三等功。
伴随改革开放的步伐,通榆县地方志办公室已经走过了35个寒暑春秋。通榆方志人,“以史为鉴、励志建树;破难攻坚、勇往直前”,秉承“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严谨求实精神,忠诚党的方志事业,把“开拓进取、锲而不舍、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在改革开放的征程上阔步前行。/贾广耀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