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专题
3上一版  下一版4
 
现实生动的农民命运书写
当下农村困境鲜活的文学标本
以小见大 引而不发
乡村振兴的文学呼唤
 
版面导航
 
站内检索
下一篇4 2018年12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实生动的农民命运书写
——孙翠翠报告文学《最后的龙爪沟》序
 

李炳银

孙翠翠,中国报告文学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任吉林日报社农村部记者。长期关注三农问题,致力于农产品品牌的策划、宣传与推广。著有长篇报告文学《贡米》(合著)《最后的龙爪沟》,短篇报告文学《寻找十三义士》等。曾荣获吉林省优秀记者、吉林省优秀慈善新闻工作者、吉林省盲人协会爱心大使等称号,作品曾获 “全国赵超构新闻一等奖”“东北三省新闻一等奖”“吉林新闻一等奖”以及吉林省最高文学奖项——“长白山文艺奖”等。

孙翠翠的报告文学《最后的龙爪沟》,真实关注和动情书写的虽然是中国东北一个偏僻地方龙爪沟的历史和现状,是这里生长和生活的人们的现实人生故事,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很多年社会政治管理体制非常相似的环境下,其实也是中国边远乡村社会农民人生命运的一种十分真实形象的文学表达,具有很真实普遍的历史保存和现实认识价值。在中国的社会环境和很多人生活命运激烈改变的时候,真实地记录和捕捉书写这其中丰富剧烈的改变情景,书写人们在精神情感和生活经历过程中的各种际遇表现,是文学走向社会人心内里,感受社会生活的重要使命。作为以密切关注社会现实转机内容为重要特性的报告文学,孙翠翠的《最后的龙爪沟》,具有分明的社会历史书写和现实文学表达价值。

龙爪沟曾经是一些人们赖以生存生活,由种植人参逐步发展起来的地方。这里偏僻、贫穷,可这里却是像张景林、孙振全、孙吉业等百十户人家多年落地生根的地方。他们在这里耕耘劳作,艰难度日,繁衍生息,在这里经历社会的风雨,在这里铺展和寻求自己的人生。《最后的龙爪沟》就是围绕这里人们的过去、现今和未来展开的真实记述,非常具体,非常深入生动,在抵达人们的心灵情感和日常生活实际中完成了自己个性的书写和观察思考。作家在一个点上深入铺展,在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的日常生活中观察体会,使龙爪沟这个小地方,富有中国农村农民经历和命运曲折改变的典型性及重要的实证作用。

在传统的农业中国,“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保障,是农民最后的精神栖息地”。此前很长时间里,国家是依靠农民来供养和维持运转的。所以,农民被用各种政策和手段“囚困”在土地上,为国家生产粮食和其它物资,没有流动的自由。多少年来,农民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他们对国家,只有服从、劳动、付出、却很少得到来自国家方面的更多关爱和扶持。龙爪沟的人们,忍受饥寒交迫的辛劳,却只能得到很少的收入,除去交公,所剩极少。他们住破烂的泥草房屋,忍饥挨饿,生活拮据,青年男女结婚也只能住在大通铺的土炕上。李廷梅的父亲,因为贫穷和偏僻,水痘没有出来,人硬是被憋死了,妹妹因为饥饿,吃了太多的树皮粉,无法大便竟活活地折磨死了;老蒯的丈夫老吴,因为没有粮票和钱进城看病,回到家没有几天就死了;成子是个聪慧的孩子,自小期望努力学习离开农村,考进清华大学,可是因为自己的农村经历、身份和贫穷,在高二时,学习尽管优秀,可却忍受不了物质和精神的压力最后因喝酒脑出血突然就死了;孙振利和他的母亲,即使强忍艰辛,后来却因为交不起学费而弃学的悲痛情形等人生命运损伤故事,都非常的震撼人心。作品事实再现的这许多内容,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土地是如此冷酷地拘囿了龙爪沟的人们,强劲地左右着人们的命运。龙爪沟的人们也迫切地期望走出去,到城市里去讨生活,为此,他们几乎不顾一切,求学、打工,目标就是到城市里生活。进了城,用李明红的话说:“无论他们遇到什么困难,哪怕撕裂了血肉,也必须在城里坚持下去。”

可是,当这样的条件和机会伴随着国家社会政策环境的改变到来的时候,人们却才感到自己进城的道路是多么的艰难。虽然有人求学成功成了教授,有像李明红这样进城打工而接近成功的人,但更多的人却总因为各种不同的原因而倍感苦恼和忧伤。张景林夫妇进城谋生,虽然挣钱似乎较乡下容易,可城市的莫名鬼道和对于他尊严的蔑视却让他无法接受,他宁愿再回到农村过艰难平静的生活,也不愿“成为城市人的‘玩物’”;李廷梅怀着激情到城市打工,可一片好心却被骗子给击碎了;大于两口子进城到女儿家生活,感受到城市人相互交流和沟通的艰难及生活习惯的不适应(一周竟然不能排便)等艰困情景,使龙爪沟的人们对前途命运的选择有了困惑。“继续种地,还是拿钱离开?他们迷茫,心里有一种隐隐的恐惧。”然而,即使要面对很多的艰难和痛苦,除了像老辈的张景林、孙振全、大于等还在坚持外,年轻一代的龙爪沟人,似乎就剩下像柱子这样的有点歪邪的人们了。李明红在城里的家内发生了冲突和不快,想回到龙爪沟倾诉释放和寻找解脱,但当她回到老家时,却“彻底失望了。当年的旧友,一半以上都走了,有威信的老人没的没、老的老,龙爪沟已经不再是李明红心里的龙爪沟。”在农村和城市生活的严重纠结中,龙爪沟在面对着从未有过的艰难抉择!开发商正怀着虎狼一般的心思在窥视着龙爪沟这块土地!

孙翠翠在《最后的龙爪沟》里,用真实鲜活的人物故事,曲折纷繁的人生命运改变情形书写的这些内容,使我们历史和现实地接触感受到了,在现今的中国,偏远地方的农村、农民和农业的存在状态,发现了作为农民身份的人们,在农村和城市之间,在土地和命运之间表现出的深层纠结及无奈情景。这些真实的人物命运故事,使孙翠翠这个生长并走出龙爪沟的女子,多年深入农村的年轻记者,对农民与土地、农村与城市、农业与发展的观察思考个性而深入。农村日益衰败和空寂,城市充满了诱惑,可农民进城却似乎要面临许多的困惑与痛苦。作家在忠实于事实的现象上理解和生发,写下的很多词语引人深思。像“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保障,是农民最后的精神栖息地。农民一旦失去了这最基本的保障,最终会怎样呢?”你即使甘愿忍受艰辛到城市打工,可是“想要顺顺利利地在城市生活,你必须拥有三个要素:身份、单位、关系。这三个要素,是一颗种子在城里发芽的土壤。如果你没有身份、又没有单位、再没有关系,你就永远是一个漂泊者,一颗扎不了根的种子,要么在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腐烂,要么成为别人的食物。”“城里没有土地的,就算是他把全部的身都长满了小绿芽,也无法在这坚硬的水泥地上扎下根,更无法长成一棵树。”“她在城里生活得不开心。城市像一碗水,而她大霞,无论多努力,她都是碗里的一滴浮油,永远永远地无法消融在这碗水里”“农民的脸面,都长在那块土地上,离开了土地,哪里还有什么脸面可言。”人们努力设法走进城市,可人们却总在“等一个机会,能把满山的树变成钱的机会。”这些出自观察感受的理性见识,很突出个性地显示了作者孙翠翠作品的深刻洞察力量,也将这部作品推向了同类题材文学作品的高度。

《最后的龙爪沟》是作者孙翠翠满怀真情,包含泪水与长期深入观察思考的一种文学表达。充溢着现实的悲悯和关爱,流露出真诚负责的社会使命担当精神。作品如同生长于深厚土地上的大树,具有坚实的社会人生基础和生活滋养,在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上都显示出生机和蕴含力量。即使像对多年被人们几乎流于笑谈的“老蒯”的传奇人生故事,其实也都包含着很多的风霜内容。作家在一个山村,在几户人家的历史现实经历改变情形上着眼落墨,几乎接近生活原本面貌的朴素呈现,但却能够有对整个中国农村、农民和农业的侧影表达。这是典型深入选择思考的功夫所在,是以小见大的文学表现的特点效果表现。

作品似乎很少见出人为的文学技巧经营结构痕迹,但生活本身的鲜活曲折和丰富性生动形象地补救了这样的欠缺,使读者在自然地陷入人们生活情景的过程中已经不再提出更多的文学技巧要求。自然,这只是孙翠翠文学道路的开始,可是因为她对文学的真诚态度和方向规律的理解,使她出手不凡,让人们对她有更进一步的期待。《最后的龙爪沟》的出现,无疑是对现实的报告文学创作的一个丰富,它在个性表达和认识思考深度上,也是对如今依然存在的农村、农民和农业发展方向格局的一种理性观察,具有很好的价值及参考作用。自然,它对于各地许多依然处于焦虑、困惑和无奈状态的农民,更是一种真诚和形象事实的提示警策。

2018年3月31日 于北京

作者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研究员、文学评论家

 
下一篇4  
  


白城新闻网 http://www.bcxww.com
白城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吉林省白城市中兴西大路43号 邮编:13700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