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东北人实诚不忽悠
3上一版  下一版4
 
吉林人的地域品格是实诚
 
版面导航
 
站内检索
2018年12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讲好诚信故事 树立东北人形象
吉林人的地域品格是实诚
东北人的“实诚”是贯穿在生活中的,东北人重情义、讲诚信、热心肠、有担当
一位市民略带激动地对记者说:
“咱们东北人应该拧成一股绳,用实际行动为咱们自己正名!”

 

有一种像是戏谑但是扎心的声音,说东北人忽悠。有一种看似玩笑但是恶意满满的腔调,说吉林人忽悠。但是,你问一问说这话的人,何以得出吉林人忽悠这样的结论呢?他的回答会大同小异,原因十之八九会指向流行的某个节目的流行语、某部剧、某个网络上热传的某个段子。无事实依据,无数据支持,哈哈一笑和人云亦云竟是这个伤人于无形的腔调的肇始之源。吉林人中即使偶有忽悠的,也是极个别人,凭什么就把“忽悠”的标签贴给东北人,贴给吉林人?我们吉林人不认?东北人也不认!

因为这,绝不是事实!

今日起,本报联手辽宁报业集团所属都市报《辽沈晚报》、黑龙江报业集团所属都市报《生活报》,推出大型系列报道,对东北人的品格进行故事化解读。

受访人: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院长、教授 芦恒

东北人重感情 讲诚信才能抱团取暖

“东北人更重感情,这是他们讲诚信的情感根基之一。”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院长、教授芦恒从小在南方长大,后来到吉林求学、任教,在他眼里,东北人“大事讲原则,小事也会顾及人情”。

至于“东北人爱忽悠”这种表述,在芦恒看来,自从他来到东北、成为东北女婿之后,并不认为这种表述是准确的。芦恒称,“闯关东”文化是东北地区的典型文化之一。当初“闯关东移民”基本都是群居生活,面对陌生和恶劣的生存环境不能单打独斗,只能抱团取暖。群居生活必须讲诚信,只有互相信任、互助互惠,才能在白山黑水间共同求生,一起探索和并肩奋斗。

“如果说不诚信的案例,其实全国都有,并不是某一个地区的标签。如果说这个地方特别不讲诚信,我也不会留在这里工作、生活。”芦恒说。“东北是一个有人情味的社会,东北人重感情、讲诚信,这是东北的优势”,芦恒建议,想要识别和利用这样的优势,少不了媒体引领公众“往回看”,对这种优势进行深层挖掘。

受访人:吉林社科院民族研究所所长 朱立春

用多角度、多元化探讨提振东北信心

“在网络矮化的背景下,用现实实例证明东北地区与其他地区一样,具有很多优良传统和闪光的品质。这对吉林诚信文化的讨论具有远见卓识,对吉林人、东北人自信心具有提振作用,对吉林重塑形象、提高综合软实力,振兴东北文化具有相当的意义。”12月4日,吉林社科院民族研究所所长朱立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朱立春认为,在重塑东北形象上,光探索诚信还不足以达到目的,我们应该多角度探索,多元化地把脉、会诊东北负面形象的根源,从地域文化、英雄故事、历史传说、价值观、民族学等多方面打捞,找到积极向上的、东北人以为自豪,能够激发东北人斗志的东西。

受访人:吉林省诚信人物 王子芳

履行承诺、食材好、菜量大,都是诚信

“店里卖出一个馒头就为困境儿童捐出一元钱”,为这一句承诺,吉林长春一家饭店已经累计捐出2万多元。在吉林省诚信人物、饭店总经理王子芳看来,“除了履行承诺,食材好、菜量大也都是一种诚信”。

王子芳经营的东方肉馆装潢十分复古,墙上挂着老照片,屋里摆着老物件,王子芳嘴上也常挂着一句老话儿——诚信是立身之本,也是经营之道。盘子大小的爱心大馒头是店里的特色,一个馒头够一桌人吃,在这家店里,只要卖出一个爱心大馒头,王子芳就要为残疾儿童、留守儿童捐出一元钱。

从2014年开始,王子芳担任爱心联盟长春读书会会长,读书会虽以读书为载体,实际上却是一个没有盈利目的的爱心团体,他们曾为多位特优特困生捐款超十余万元。王子芳称,有人说东北人不诚信,我不想去争辩。说多不如做多,行动是最好的证明,我想用行动“讲”诚信,脚踏实地做出一个百年老店。/记者 高羽 张志善

《城市晚报》副总编辑 刘宗保

多地联手聚焦诚信报道树东北清新形象

吉林讲好吉林诚信的故事,辽宁讲好辽宁的诚信故事,黑龙江讲好黑龙江的诚信故事,让所有好人都能得到社会性奖励、得到荣誉,这样就会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风气,一个诚信的人会带动身边几个人诚信,这样就会形成榜样效应,这是媒体擅长的,也是媒体应有的担当。

外界人对东北人爱忽悠的评价,实际上是一种片面的认知,很多外地人一听东北话就想笑,这是一种地域文化的外溢效应,它自成一体。认为这是不诚信的表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懂得东北人的幽默。因为“忽悠”用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是自嘲,可能是玩笑,可能是谦虚,也可能是“扩大影响”的表示,但决不仅仅意味着东北人不诚信。

说商业传统不容易在东北扎根肯定是不对的。其实,这些年来走出东北的人,事业做得都不错,他们在开拓性方面表现非常强,能够在异地扎根,诚信就毋庸置疑。

东北三省的人在性格上有很大的共性,比如活泼、大方、豪爽、坦诚、热情、急公好义、仗义疏财,非常有人情味。“这一性格的负面特点是,热情过劲了,可能造成人情大于制度,这是我们需要反省的。所以,东北人应该保持中情原则,将人情与制度兼顾,以达到最佳状态。”

对于东北诚信形象的塑造,需要用诚信文化符号对冲忽悠文化的标签,讲好东北文化的故事;用东北诚信企业的经营实践对冲对东北企业不诚信的偏见,讲好东北老字号企业、现代成功企业的故事;用制度的刚性对冲人情的弊端,尊重规则,讲好东北人的故事。

讲好东北故事,塑造诚信环境和诚信形象,政府发挥的作用非常大,可以精准对标先进地区诚信环境建设的经验,规范政府行为,讲好政府执政为民的故事,在政策上、制度上培育诚信土壤,扶持诚信企业,扶持诚信东北文化形象的塑造,打造东北的诚信形象。

受访人:中国满学会副会长、吉林省民俗学会理事长、吉林省政府文史馆员 施立学

真正地探讨东北人的精神世界

提振东北人的精神

中国满学会副会长、吉林省民俗学会理事长、吉林省政府文史馆员施立学认为,在东北,可以用来解释忽悠的一个词是“说瞎话”,施立学解释,“瞎话”是指不开灯、摸黑说的话。

东北每年有五六个月的冬天,从前的东北人在冬季夜长昼短的日子里,在南北炕上围坐一圈、吹灭蜡烛开始“说瞎话”、讲故事,这是当时唯一的娱乐活动。施立学自己就因听瞎话学会了300多个民俗故事。瞎话在闲暇时候讲,所以也被称为“暇话”。

“瞎话瞎话,说起没把,三根牛毛织个马褂……”能把三根牛毛织成一个马褂,这可谓对瞎话和忽悠最形象的解读。

瞎话和忽悠,其实为生存在恶劣环境中的东北人谋求了一瞬的浪漫。

施立学称,当年210万满族人接纳150万闯关东民众反映了东北人的包容;在东北大风大雪大川大河的恶劣环境中生存下来,靠的是东北人的坚韧;“不吃饭送出二里地”可见东北人的热情。但经由东北话节目较为夸张的演绎和其他地域人们的误读,让“忽悠”这个词失去了本意,抹杀了东北人的诚信。

施立学认为,现在,站出来说一句“东北人实诚、不是忽悠(被曲解的忽悠)”十分必要。近些年,甚至有些人认为东北人靠“忽悠”不办实事是东北经济低迷的主因,这是一种对东北人精神上的挫伤。

受访人: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农林经济管理副教授 李恩

东北作为全国粮仓

诚信让食品安全不成问题

最近几年,国人十分关注食品安全问题。不可否认,东北是全国的大粮仓,我们却鲜有听闻这个大粮仓在食品安全上出现问题,东北人的以诚为本可见一斑,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农林经济管理副教授李恩是这一观点的持有者。

李恩曾接触过两家吉林省的农业企业,他被两家企业的诚信经营故事所打动。其中一家鸭田米生产企业在稻田里养鸭,利用水稻与鸭子共生的环境生产有机大米,避免因为使用除草剂而造成超标重金属残留,这家企业要求其他合作社不能使用农药和化肥,一旦偷用3年不再合作。另外一家榛子深加工企业,厂房卫生堪比药企,榨榛子油时放弃高产出而选择笨榨法。

李恩认为,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仍可以指导现实生活,诚信的信是一切的底线。在更多人注重效率和效果的当代社会,还是有一些人拒绝使用生长激素、催熟剂,守住了食品安全和诚信的底线。一个诚信的企业可能走得会慢一些,但一定会走得更远。

受访人:吉林诚实守信好人标兵 杨春武

“创业九死一生,诚信是企业生存根本”

“生在东北,创业在东北,我周边但凡成功的都是诚心诚意的企业家。那些说话不兑现,借钱不还,众筹后把大家的钱揣兜里的人,世界各地都存在,多年之后我们再看,他们依然会一无所有,不诚信,注定没有未来。”12月4日,吉林诚实守信好人标兵、易视顿眼科视光连锁机构董事长杨春武接受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说。

杨春武曾任793职工医院副院长,1995年,因医院效益不好下岗外出打工。2001年,37岁的杨春武与另外两人凑了10万元钱,开始致力于眼视光康复事业。如今,他不仅是三级眼科医院的院长,他们的眼科视光连锁机构在东北地区开设22家直营店。

“创业都是九死一生的,能够生存下来,都是对诚信抱有执念的人。”杨春武说。

杨春武说,这些年,他对“无慈善不企业”的理解越来越深,“诚信是基石,社会是土壤,一个企业只有得到社会的认可,才能够生存;要想发展,需要社会担当。有社会责任感、有担当的企业会得到社会更大的认可,从而得到更长足的发展。”杨春武说。

 
 
  


白城新闻网 http://www.bcxww.com
白城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吉林省白城市中兴西大路43号 邮编:13700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