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称,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研制的一种艾滋病病毒(HIV)新型候选疫苗克服了此前妨碍疫苗研制的技术困难,并在动物试验中激起强大的抗HIV抗体反应。
 据报道,美国《科学进展》杂志11月23日发表的一篇论文提出,这种新型疫苗策略的基础是HIV包膜蛋白。这种形状易变的复杂分子极难在能够引起HIV有效免疫的疫苗中产生。
 但是该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发现了一种简练的办法,可使包膜蛋白保持在理想的稳定形状,甚至适用于各种HIV毒株。在实验室小鼠和兔子体内,把这种稳定形状的包膜蛋白附着在模仿整个病毒的病毒状颗粒上,能够诱发出抗HIV抗体反应。目前,基于这种战略的候选疫苗正在猴子身上进行试验。
 该研究所综合结构与计算生物学副教授、首席研究员朱江(音)说:“我们认为这种新方法可作为通用方法来解决HIV疫苗设计长期存在的问题。”
 复制包膜蛋白研究的是HIV的表面;其主要功能是抓住宿主细胞,打入宿主细胞内部引起感染。由于包膜蛋白在感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是接触感染细胞免疫系统最多的病毒结构,因此它一直是研制HIV疫苗针对的主要目标。设计疫苗研究的想法就是给人体注射整个包膜蛋白或包膜蛋白亚基,从而刺激产生与包膜蛋白绑定的抗体,以期这些抗体能够在宿主细胞受到HIV病毒侵袭时防止感染。
 报道称,当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HIV疫苗在大规模的临床试验中有效。许多研究人员认为,如果一种HIV疫苗能够把包膜蛋白以极其类似于细胞感染病毒之前真正的病毒所包含的包膜蛋白的那种形状置于免疫系统,那么它就能发挥作用。但是,正确呈现包膜蛋白是个巨大的挑战。
 报道称,在HIV病毒中,包膜蛋白以紧密的三聚体形式突出病毒隔膜,这些复杂的结构在细胞感染前后呈现的形状完全不同。尽管历经多年耗资巨大的研究,HIV疫苗研制人员仍未找到普遍适用的办法将包膜蛋白三聚体的形状稳定在感染前的理想状态。
 朱江说:“迄今报道的稳定三聚体的办法在部分HIV毒株上取得了效果,但还未普遍适用。我们所说的包膜蛋白三聚体的‘亚稳性’其实是基于三聚体的HIV疫苗设计的核心问题。”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