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吉林省体育运动损伤预防与应急处理专项培训”在长春农博园5号馆多功能厅准时开讲。运动损伤百问百答、医生权威解读、现场应急处理、损伤科学预防……来自吉林省各市州教育系统的200多位体育老师和校医人员,100多位户外运动爱好者,以及50多家体育场馆经营者收获多多。本次培训由吉林省运动医学学会、吉林省教育厅、长春市体育局、吉林省运动系统创伤医院、吉林省体育学院运动健康技术学院、吉林省人民医院运动医学科、长春市贸促会等单位联合举办。
 全民健身 运动安全与时俱进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城市人越来越注重运动健康。近年来,吉林省全民健身运动全面发展,居民运动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据吉林省体育局数据,每年全省举办的各类大大小小体育赛事和活动达到2000多场,参与人数近900万人次。
 吉林省体育工作报告中提出,到2020年,全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800万以上,占适龄人口的36%;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在92%以上;各类体育场地达到2.5万个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以上;城市普遍建有“15分钟健身圈”,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实现公共体育健身设施100%全覆盖;公共体育设施的开放率达到80%以上。这些充分说明,政府对全民体育的重视,体育事业是朝阳行业。
 在开展全民健身大力发展的同时,运动安全与运动医疗等诸多问题也随之而来。据媒体数据,运动损伤就诊人数以每年7%速度增长,普通人受伤比例也越来越高,尤其是20-45岁的中青年更为普遍。
 那么如何避免运动受伤?各项运动前如何热身?受伤后又怎样处理?如何就医?如何避免过度医疗?受伤后该怎样康复?……这些在运动中许许多多常见问题,需要专业权威的医生来解读。只有让更多人群了解相关知识,才能在运动中事半功倍,整体提升全民运动健康水平,解决运动后顾之忧。
 医生实演
 急救常识有备无患
 吉林省重视青少年体育,校园体育运动是青少年体育基础,也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运动可以使青少年拥有更加强健的体魄,但同时带来的运动损伤不可避免,青少年正成为运动损伤高发人群。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是因为青少年正值生长发育阶段,骨关节等器官发育不完全,肌肉力量尚薄弱,神经协调能力差,技术动作不稳定,心理不成熟,另一方面,青少年自我保护意识弱,防护知识储备少。
 校园中经常开展的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轮滑、溜冰、滑板、长短跑等运动,运动损伤比较常见,损伤概率最高的是软组织挫伤和皮肤擦伤,其次为韧带、肌肉拉伤、扭伤、骨折和脱臼及其他损伤。如何避免或将运动损伤降到最低,是学校、家长和孩子们最为关心的问题。
 本次培训,主办方特别邀请了吉林省人民医院运动医学中心及关节外科主任,中欧软骨移植中心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吉林省运动医学学会理事长,冲击波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利恒教授,结合实际情况讲解了运动损伤与现场急救知识,以及术后康复问题,并与参会人员进行问答互动。
 另一位主讲教授是李豪杰博士,他是国际运动防护师,吉林体育学院教授兼运动健康技术学院院长,备战奥运康复专家组成员,世界华人体育管理协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培训会上,他针对青少年体质健康与运动防护进行讲解,同时进行了运动损伤应急处理现场演示,并传授了很多运动中出现受伤的紧急处理方法和原则。
 培训会结束后,多位体育老师表示收获颇丰。来自四平中学的体育老师在交流时说,学生们在运动时准备不充分,动作不正确,身体素质不过硬,缺乏自我保护能力是导致受伤的主要原因,通过这次培训,他了解了很多部位伤情处置判断以及预防措施,他希望这样的培训能够深入校园,让孩子们也了解掌握这些必备知识,让他们受用终身。
 体育场馆经营者和长春户外运动爱好者对此次培训内容称赞不已。徒步爱好者李先生表示,这次培训让他了解了多种运动性伤病,以及造成运动性伤病的基本原因和常见运动性伤病的处理方法,正确对待运动损伤,让他在以后的运动中能更好的保护自己,帮助身边的朋友们。/记者 代丽媛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