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专题
3上一版
 
吉剧经典闪耀首都舞台
 
版面导航
 
站内检索
2018年6月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吉剧经典闪耀首都舞台

吉剧后继有人令人欣喜
吉剧新一代领军人物刘杨
《桃李梅》
《桃李梅》
刘杨(中)饰演的江姐感动观众
《江姐》绣红旗选段
 

日前,中国戏曲学院多剧种本科班的毕业汇报演出精彩荟萃,让首都观众领略到新一代戏曲人的风采。在中国评剧院大剧场,刘杨、张跃兵、兰梦、刘金、唐晓凤、蒋凤梅等11名吉剧本科生在演出中,用四出折子戏、一台经典大戏,致敬母校、致敬青春、致敬吉剧,为四年求学生涯画下圆满句点。他们是吉林省戏曲剧院吉剧团建团以来第一批进入中国戏曲学院深造的演员,把吉剧经典在首都舞台上展示,让更多观众对吉剧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四出折子戏征服观众

在首场汇报演出开始之前,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巴图特意到后台看望了吉剧班的毕业生们,他对吉剧班同学这几年的学习状况给予了极大的肯定,他说:“我觉得这些孩子现在已经体现出新一代吉剧人特有的技艺和气质,我希望他们今后能支撑起吉剧发展的未来。”在两场折子戏专场演出中,他们相继为观众奉上了吉剧经典小戏《包公赔情》《燕青卖线·盗帖》以及吉剧《寿州救驾》选段、吉剧《江姐》选段等精彩戏码。蒋凤梅表演的《寿州救驾》选段和刘杨领衔主演的《江姐》选段,一武一文,一个飒爽英姿、一个正气凛然,都给观众带来极大的审美享受。尤其刘杨饰演的江姐,唱念俱佳,将人物感情与角色塑造融为一体,让观众看到一个刚中有柔、柔中带刚的江姐形象。很多老戏迷不由得感慨到:“看到他们的表现很欣慰,中国戏曲传承后继有人了!”

苦练千遍 只为再现经典《桃李梅》

《桃李梅》创演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吉剧的代表性剧目之一。该剧曾先后被豫剧、评剧、粤剧等28个剧种的34家剧团移植,并被拍摄成戏曲影片。此次中国戏曲学院吉剧本科班的同学们将之作为毕业大戏搬上京城舞台,既是向经典致敬,更是对自己四年学习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整场演出高潮不断,掌声不断,全情投入表演,让这部经典之作再放光彩,也让人们看到吉剧的希望和未来。新人演老戏,是接受检阅,也是责任传承。 据记者了解,虽然同学们对《桃李梅》这部戏非常熟悉,但是为了这部经典之作原汁原味地展现出来,他们提前一个多月就进入紧张的排练中,不仅日日起早贪黑地练功,甚至在吃饭休息时间也在探讨某些表演细节处理。他们有时会为了做好一个动作,练上几百遍,甚至上千遍。

送人才深造 助吉剧后继有人

为了配合吉剧本科班的汇报演出,省吉剧团倾注了集体力量。由省戏曲剧院党委书记罗成金亲自带队,几乎是全团出动来京助演。面对观众的热烈反响,吉剧本科毕业生们对过去的四年学习充满了留恋与感激。作为吉剧新一代的领军人物,刘杨感觉自己这几年的收获特别大:“我是在自己艺术水平进入瓶颈期时,选择到中国戏曲学院学习的。四年来,通过系统学习京昆剧目、学习戏曲理论知识,我的舞台表演得到很大提高,尤其是对戏曲的理解比以往更加深刻。戏曲这条路很宽,但要把这条路走好却很难,需要我们不断去体会、琢磨、钻研。”罗成金说:“这批毕业生是省吉剧团建团以来,第一批进入中国戏曲学院深造的演员,吉剧发展离不开人才接力,吉剧团这些年不遗余力培养人才,这11名中戏毕业生就是我们精心培养的吉剧接班人。他们今后要把吉剧事业的担子挑起来,不仅自己在舞台艺术上要多出精品佳作,还要扶持、带好下一代,让吉剧更好地传承。”

/记者 韩玉红 报道

 
 
  


白城新闻网 http://www.bcxww.com
白城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吉林省白城市中兴西大路43号 邮编:13700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