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春天孩儿脸,一天变三变。”这说的就是春天的气候。春天是个气候多变的季节,虽然春季逐步回暖,但早晚还是比较寒冷,冷空气活动的次数也较为频繁,不时还会出现倒春寒。倒春寒天气气温不仅低,而且寒中有湿。这种湿寒的气候对人体内脏和关节有一定的影响。
 乍暖还寒最应保暖
 倒春寒乍暖还寒、忽冷忽热,养生以保暖防感冒为主。过早脱去棉衣,一旦冷空气来袭,可能会一下子适应不了,身体的抵抗力也会下降,很容易着凉感冒,甚至发热。特别是体质虚弱的老年人和抵抗力较弱的儿童,要穿得稍多一点,避免感冒,诱发疾病。像哮喘、冠心病患者更应在春天多穿些,以免一不小心旧病复发。
 早春时节的心情调养也相当重要。在春天,一般人都容易肝火旺,心理状态不稳定。因此,在这个季节里,要注意情绪调养。大约50%至60%的肝炎病人会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值得提醒的是,对补肝而言,一定要在肝功能正常半年左右,待肝功能正常稳定后,才可适当地进补。
 食物调理肝与脾
 温暖的天气很容易让人心浮气躁,做事稍有不顺便会火冒三丈,其实这就是肝火过于旺盛的表现。肝火旺,则容易出现脾胃虚弱的病症,中医认为,“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也就是说,春季要少食酸,多增甘。酸性食物吃多了会使肝火更旺,而性味甘平的食物就可有效调节肝火。想要清肝火,除了少吃酸的食物,也不能一味只吃牛黄类的清火药物,因为它会加重脾和肠的负担。应该通过食物来调理,疏通肝脏的郁结,这样不仅能够使心情舒畅,还可以是其他脏腑机能免受伤害,春天的荸荠就是一个很好的调理食物,它性微寒,能够疏肝利水,平肝火的同时还有利咽解毒的功效。
 女生一般都属于寒性体质,常年手脚冰凉,除了应做好保暖之外,补脾也是春季调理的必修课。春天的山楂具有很好的补气健脾功效,但却是个酸性食物,可以用山楂、冰糖、蜂蜜一起煮水来喝,这样不仅不会增加肝火,还可以温和补脾。
 睡前摩腹来养阳
 民间有句俗语: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随着雨水节气的到来,人体会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逐渐从“秋冬养阴”向“春夏养阳”过渡。但很多人睡眠不好,这都是因为阳气没有养护好所致,表现为阳虚怕冷,睡不着还伴有多梦。
 那么如何养护我们体内的阳气呢?养生专家介绍,可以试试睡觉前按摩腹部。具体方法是:仰卧,以肚脐为中心,用手掌在肚皮上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按摩200次左右即可。一是有利于促进消化,排除脾胃湿毒;二是有助于腹部的保暖,有利于改善睡眠质量。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