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许多人来说,在一个人的一生中,记忆两头都会处于空白阶段,一个是老年的失忆,一个是成年人童年时期的失忆。老年时的失忆很好理解,毕竟步入老年后,许多生理机能都会退化,但要说到儿童也患上了失忆症,就很难理解了。童年时期可以说是学习的最宝贵时期,像语言、走路这些复杂的技能都是在这一时期学会的,甚至有研究表明,婴儿们在母亲的子宫里就开始了思维训练。那么,我们的童年记忆是在哪里丢失的呢?
6个月的婴儿记忆
可持续至少一天
1980年后的一系列实验表明,在6个月大时,婴儿的记忆可以至少持续一天;到两岁时可以记得一年前的事情。四岁半的孩子可以详细回忆18个月前的一次迪尼斯之旅;5岁半的时候,能记住80%的三岁的记忆。大约到了7岁半,孩子们才开始忘记许多早期记忆,只能记住40%的童年生活。这些研究表明,儿童不是因为没有发达的记忆能力才记不住,他们同样可以创建记忆,并且能检索记忆。但很奇怪,这些记忆会在7岁后快速消失。于是,研究者开始将研究重点放在研究是什么让记忆消失,而不是儿童能不能记住事情上。他们找到了一些影响因素,比如语言能力和自我意识。
语言能力可影响童年记忆
研究者发现,语言能力可以影响童年记忆。一个实验小组曾采访过急症室的儿童,这些儿童只是在玩耍的过程中身体被轻微地擦伤。研究者询问了他们当时是怎么擦伤的,并记录了这些孩子们的回答。5年后,研究者们又采访了这些孩子,发现那些当时能够用语言描述事情发生经过的孩子,在5年后能再次回忆起来。而那些当时不能叙述整件事情的孩子就很难回忆起来,或者干脆忘得一干二净。这项研究表明,如果早期的经验没有被翻译成语言,它们可能会丢失。从1岁到6岁,儿童从会讲一个单词到能流利说话,在语言能力上有重大突破,这时儿童的记忆能力也在不断增强。与语言相关的是另一项能力——自我意识。儿童大概在18个月到24个月大的时候,开始说“你”和“我”。良好的语言和自我意识可以增强记忆能力。
童年丢失的记忆很难找回
在大脑长期记忆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是海马体。海马体位于大脑颞叶,紧密联系着大脑的边缘系统,经过过滤的信息会在海马体中暂时储存,时间是几分钟至几周,而重要的感观信息会由海马体中的神经元传输到长期记忆区中。婴儿每秒会形成700个新的神经元连接。研究小组用老鼠做了试验,成年老鼠新生的神经元可能干扰了之前的记忆。研究者们推测,哺乳动物在成长过程中,大脑中有两个区域在不断地产生神经元,这些新的神经元激烈地争夺着地盘,改变预先存在的神经元连接,建立新的神经连接,严重扰乱了储存旧记忆的大脑电路。大多数这些早期的连接最后会被“修剪掉”。在7岁前,这场“地盘争夺战”尤其激烈,但随着年龄增长,神经形成会放缓,大概在7岁左右,大脑的海马体实现了较稳定的神经元连接,人们开始能保存情景记忆。随着年龄增长,神经形成会放缓,大概在7岁左右,大脑的海马体实现了较稳定的神经元连接,人们开始能保存情景记忆。
那么,我们可以找回童年记忆吗?目前看来不太可能。一些旧的神经元连接可能已经被“修剪掉”,无法再恢复,即使一些早期记忆经受住了大脑生长和衰退的周期动荡,但也可能产生记忆变形,我们也不能太信任这些记忆。/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