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晨的阳光扫过石砖铺成的长街,迎风飘扬的金边红底大旗上绣着五个大字——“泥人张世家”。坐落在天津古文化街宫北11号的这家老作坊,记录了泥塑技艺近两百年来的匠心传承和匠艺坚守,也见证了新时代下这一“指尖上的艺术”所焕发的新生。
开一店 守一生
走进“泥人张世家”的门店,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中国传统的木制灯笼下摆放的是数十件活灵活现的泥塑作品,从古典的钟馗、关羽到白求恩、八路军战士等,不同时代题材的作品栩栩如生。
店内的墙壁上所挂的是“泥人张”六代传承人的肖像,从初代“泥人张”张明山至今,这个手工艺世家已经在泥塑领域躬耕了近两百年。
“目前我们在天津的古文化街店面是‘泥人张世家’唯一的销售店面。”泥人张美术馆副馆长李丹向记者介绍说,“与之对应的我们也只有一家绘塑老作坊生产相关的泥塑作品。”
“一店一坊”的经营模式,是“泥人张世家”所沿袭的一种传统。“通过以一家作坊生产的工艺品供应一家店铺进行销售的方式,‘泥人张世家’保证了所产出的工艺品的质量。”李丹强调。
据了解,作坊每年的产量并不固定,但大多维持在数十件上下,这主要是因为一件泥塑作品需要经历塑形、晾干、烧制、上色等复杂步骤,从塑形直到最终完成所需要的制作周期一般为三个月左右。
“纯手工制作是我们一直坚持并将永远保持的原则。”李丹说,“我们认为只有匠人自己亲手精心做出来的才能称之为工艺品,这也是工匠精神的体现。”
“泥人张”第六代传人张宇是现任作坊坊主,也是泥人张美术馆馆长,他本人对于这种沿袭下来的经营形式十分赞同:“我希望通过这种坚持,传递传统手工艺的精粹与艺术理念。”
“开一店,守一生。”张宇对记者说。
守底色 接地气
在离门店仅数百步之遥的通庆里的泥人张美术馆,记者见到了正在专心创作的张宇。
天津西郊草木丰盛之地三尺以下的红色黏土,这是张家百年泥塑的根源。黏土取来之后需要掺入棉花细心反复捶打使黏土“熟制”,之后再窖藏三年,黏土的可塑性才能够发挥到极致。
“在我祖父乃至更早的时候,老作坊两天的销售额就可以在北京买一套四合院。”张宇告诉记者,“但如果我们现在把每一件作品都定高价,一来和我们传承发扬中国传统泥塑的初衷不符,二来也会被认为是炒作。”
记者观察发现,目前“泥人张世家”所销售的泥塑作品定价主要都在数千元到万元不等,进店询问选购的游客也不在少数。
“相比较一些旅游纪念品或者奢侈品,我觉得这种做工精致的中国传统艺术品更值得收藏。”来自广东的王先生向记者坦言,“一个中等大小的泥人也不过千元,绝大部分喜欢的家庭都能消费得起。”
执匠心 致未来
“泥人张”早在上个世纪便已享誉海外,约九成的作品最终都销售向欧洲、日本等地,在当地也受到了艺术品收藏家以及民众的广泛喜爱。
“我们希望新时代也能作为一张名片,让全世界更多了解中国泥塑,了解中国传统手工艺。”李丹说。
在树立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泥人张世家”积极进行着品牌塑造与推广。
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知名高校均设立了由张宇本人授课的泥塑手工艺选修课程,张宇本人也以师傅带学徒的传统方式,通过作坊这个平台培养了一批年轻优秀的泥塑工作者。张宇表示,希望通过重视年轻人的“文化话语权”来完成传统手工艺在年轻一代中的形象塑造。
与此同时,老作坊也迎来了首位外籍员工——名为达妮娅的俄罗斯姑娘。
记者了解到,早在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便印制了以第二代“泥人张”张玉亭著名作品《钟馗嫁妹》为主题的邮票。
“俄罗斯很少有一个家族几代传承的手工艺品牌,我希望能够作为桥梁,把泥人张推广向俄罗斯。”达妮娅说。
只有精益求精的韧劲才是保证一项优秀传统手工艺流传并发扬的根本,谈及“工匠精神”时张宇认为,透过作品表现的艺术追求是不分国界的。
采访期间,来自日本大阪教育大学的访问团专程来到了作坊了解中国传统泥塑艺术,雕塑专业的加藤可奈教授表示,他十分喜爱这种艺术形式,希望能有更多的交流学习机会。
“我们将继续坚持我们的做法,这对我们从业者而言恰恰是个好时候。”张宇对未来充满信心。
十八岁接手世家作坊,二十年走来,在这个呼唤“工匠精神”的时代,张宇在“泥人张世家”宣传手册的扉页上这样写道:“技艺于我无关金钱、崇拜等文字之教,只是一刹那的崇高与喜悦。”/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