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晚报白城讯 走访贫困群众1.3万余人次,帮助贫困户解决难题1600余个,争取各类资金500余万元……今年6月,大安市委利用3个月时间开展了驻村第一书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活动开展以来,强化了他们的责任意识,提升了履职能力,补齐了工作短板,在“抓发展、促增收,强班子、带队伍,办实事、惠民生”等方面取得新成效,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锤炼党性修好“为民心”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大安市驻村“第一书记”在驻村乡镇庄严举起右拳,面对党旗,重温入党誓词,再次接受心灵洗礼,坚定了理想信念,进一步增强了党性修养。
活动中,大安市驻村“第一书记”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与脱贫攻坚有效结合,通过集中学习、自学,全面系统地学习了党章党规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进一步深化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切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七个强化”等扶贫战略思想,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摘穷帽、拔穷根的新思路、新举措,打牢攻坚的思想基础,进一步坚定和增强了当好“第一书记”,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勇气和力量。紧紧抓住“扶贫先扶志,致富先治心”这一关键环节,深入田间地头、走进农家小园,做到贫困户全覆盖,宣讲中央、省市有关会议精神,带领贫困户外出考察、参观脱贫项目,制定脱贫规划,着力打消贫困户“等靠要”思想,有效激发了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公开承诺立下“军令状”
7月15日,丰收镇新乐村“第一书记”葛振海,组织村党支部书记、村支委成员认真商讨着扩建村党员活动室、组建专业合作社等重点工作,葛振海就相关事宜向村“两委”班子做出“尽快与包保部门沟通,争取资金落实到位”的承诺。葛振海说:“既然当了驻村‘第一书记’,就要竭尽所能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要在群众中留下一个好口碑、好名声。”
这仅是大安市驻村“第一书记”公开承诺的一个缩影。
活动开展以来,大安市委充分挖掘农村发展的资源优势、项目优势和机遇优势,支持和鼓励驻村“第一书记”在基层一线,发挥“领头羊”作用,并采取公开承诺的形式,让驻村“第一书记”就驻村工作时间、遵守工作纪律、全面履职尽责等方面做出承诺、向组织和群众立下了“军令状”,不断给他们添动力、压担子。
集体承诺,既是压力,更是动力。全市驻村“第一书记”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瞄准村情实际,鼓励、帮助村民大力发展棚膜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主动牵线做“红娘”,农副产品远销广东、上海、福建等地,卖出了好价钱,促进了农户增收致富。
承诺就要践诺,全市223名驻村“第一书记”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主动调动各方资源,从群众最关心、最期盼的事情做起,“对症下药”,解决百姓种植、养殖、就医、住房、就学等生产生活问题,想方设法把承诺事项一一兑现,努力做到让组织放心、群众满意,让群众切实感受到驻村“第一书记”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
履职尽责确保“上紧发条”
“六个精准是什么,三星贫困户可以享受哪些大病医疗保障,你为贫困村做了哪些实事……”履职能力测试是这次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此次测试以各乡镇为单位,包保乡镇的市级包保领导为主考,驻村“第一书记”派驻单位领导和乡镇党委成员为评分组,逐人提问,现场评分,测出了能力、考出了压力、评出了动力,全面掌握了驻村“第一书记”政策知晓、帮扶成效及存在问题,有效督促驻村“第一书记”提升履职能力、抓实扶贫工作。
驻村“第一书记”进村,干得好不好,直接影响脱贫攻坚工作质量。大安严格选人标准,考准考实驻村“第一书记”工作业绩,累计召回不称职驻村“第一书记”24人,确保把能力强、素质好、作风实的干部派到基层。注重加强驻村“第一书记”能力素质提升,今年以来,先后6次采取专题讲座、专家辅导、参观考察等多种形式对驻村“第一书记”进行培训和指导,有效增强了驻村“第一书记”履职尽责的能力。
把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履职尽责的平台,大安市驻村“第一书记”坚持问题导向,按照“1121”程序,逐村逐户反复摸底核实,精准识别贫困户情况;查准找实脱贫质量不高、帮扶思路不宽、投放精力不够等症结,进一步理清思路、完善工作机制;查找“三会一课”制度执行不严格、组织生活会不严肃等5类基层党建问题,制定措施全面整改;帮助完善村级治理各项规章制度,推进村级党务、政务公开,推进村级事务逐渐步入正轨,村级组织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支持。
接好地气赢得“百姓点赞”
干给群众看,帮着群众干,既是一种思想的蜕变,更是一种行动的升华。一次次交流谈心,倾听群众苦乐冷暖;一回回辛勤奔波,真心真情为乡亲;一个个为民举措,亲力亲为惠百姓……
驻村“第一书记”把自身当成村里的一份子,到贫困户家吃“派饭”,做到农家小院住得下、粗茶淡饭吃得香,沉入农村基层群众当中,把嗑唠透、把事弄懂,把群众想什么、盼什么、急什么、要什么摸清楚,在一线掌握情况,成为村情民意的“知情人”。
“帮我们联系建大棚、搞销路,我们真是需要这样的第一书记。”月亮泡镇先进村贫困户付金生说。
一本本厚实的“民情日记”,丈量出驻村“第一书记”心系发展、服务百姓的深情。据统计,活动中,驻村“第一书记”走访贫困群众1.3万余人次,组织召开党员群众代表会议200余次,向包保部门提出意见建议157个,化解村级矛盾和邻里纠纷98起,帮助贫困户解决生产生活困难1600余个,争取各类资金达500余万元,获得了群众点赞。
/安组宣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