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超过6500米的深渊区,大型动物相对稀少,“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十几次超过6500米的下潜所见多是这样的。带回的样品也相对较少,有几只大型动物的话就会让海洋生物学家们高兴一阵子。但是,6月13日中国大洋38航次最后一潜,却从太平洋雅浦海沟6600多米深渊区带回了海参、海星、海百合等11只大型动物。丰富的生物样品让人大开眼界,观看“蛟龙”号拍摄的海底视频和采访下潜人员,深渊区里的动物世界更是令人称奇。
狮子鱼:深渊区的王者
这次下潜的地方,在雅浦海沟南部东岸,最大下潜深度6684米。主驾驶是第70次下潜的潜航员傅文韬,副驾驶为在印度洋、南海和太平洋深潜过的实习潜航员陈云赛,随行科学家是以研究海洋动物为主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张东声。一公里左右的航行旅程,在6600多米到6300多米的雅浦海沟山坡上爬行。
“这次我们又看到了游动中的狮子鱼,而且不止一条。”傅文韬说。
最大潜深6583米的雅浦海沟上个潜次,“蛟龙”号也拍摄到了游动中的狮子鱼。作为具有深渊特征的生物物种,狮子鱼通常生活在6000米至8000多米的深渊区。
记者在“蛟龙”号拍摄的视频中看到,10时49分,一只比较大的狮子鱼出现在镜头前,不紧不慢地游着,舒展而优雅,有王者之风。12时17分,一条在水中一动不动的鱼,远远地出现在镜头中。不过,直到一分钟后,随着镜头转换,才看出又是一条狮子鱼。这时,“蛟龙”号的几个灯照在水里,狮子鱼游动时出现了3个影子,格外漂亮。
海参:引人注目的主角
海参是深渊区引人注目的主角。每次在深渊区下潜,“蛟龙”号几乎都能看到不同种类的海参。其中一些游泳海参,“舞姿”优美,令人难忘。
白色身体、紫色尾部的游泳海参,是生活在这里格外漂亮的一种海参,个头较大、身体圆润。透过“蛟龙”号的镜头,除了疑似海参的动物之外,记者看到了10来只海参。其中,4只是身体白色、尾部紫色的游泳海参。
海星和海蛇尾:低调的配角
除了采集到的一只海蛇尾,透过视频还能看到几只。10时33分,“蛟龙”号用插管取沉积物样品时,一只海蛇尾出现在眼前。
总体而言,海蛇尾因体型较小,不似同样是长有几个腕足的海星那样醒目。一分钟后,又一只5个腕足的海星出现在镜头前。随后,海星不时出现。
虾:无处不在的主人
要说这里肉眼能看到的动物,3个小时的视频中,要数虾最多、最活跃。“蛟龙”号此趟航程罕见有岩石,全程皆为厚厚的沉积物。从视频开始拍摄,就能见到多只小虾游动。大致数来,非常引人瞩目的虾至少有20只。
“‘蛟龙’号的摄像机只是拍了其中的一部分,我所在的右舷窗口还看到了不少虾,数下来能识别的有七八种之多。”张东声说。
事实上,即使在更深的海底,数量最多的大型动物依然是虾。中国大洋38航次第三航段在雅浦海沟投放深海着陆器时,便分别从7000米和8000米处捕获了大量的钩虾。
海百合、海鞘:偶一出现也动人
深海着陆器观察和采集的,主要是鱼类、虾类等游泳生物,无法采集海百合等固着生物。此次,“蛟龙”号不仅在12时43分看到了一只海百合,而且采集带回给动物学家进行研究。
11时32分出现在镜头中的海鞘,同样镜头感十足。
“能在这样深的海底看到海百合、海鞘,非常让人有满足感。在海底3个多小时,像是看了一场动物世界的电影,其中看到最多的除了虾之外,多毛类动物仅次于虾。”张东声说。
深海生物生存在高压、低温、黑暗和营养稀缺的极端环境中,是地球上最不为人们所了解的物种。“蛟龙”号拍摄的视频,呈现的只是一些大型动物,更有无数肉眼所看不到的微生物生活在深渊区。
即使是大型动物,深渊区里有哪些不同的种类,空间分布有什么不同?是原地生长的独特物种还是从别处来的?食物来源是什么……这一切,目前的研究都还无法说清。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