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晚报白城讯 “这么些年操持一大家子,真不容易!”提起村里的郭建荣,村民们无不交口称赞。结婚20多年,郭建荣既侍奉过奶奶婆、公公婆婆,还照顾过大伯哥;既要为家中开销辛苦劳作,还要为丈夫分忧,教育两个儿女。但这位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从不抱怨、从不计较,她笑对生活、勤俭持家,用善良与担当构建起一个充满温情的和谐之家。
1994年,22岁的郭建荣嫁给了大她5岁的吴国发。那时,吴国发家里有祖母、父母和一个未成家的二哥,并且祖母双目失明、性格乖僻,母亲患有腰椎结核不能劳动,二哥又高度近视。一家6口人住在一间土房里的同一铺火炕上,中间仅用轧板相隔,一头是奶奶婆等4人,一头是新婚夫妇俩。有人问郭建荣:“他们家穷成这样,还有个没结婚的大伯子,你长得也不丑,怎么嫁给他了?”郭建荣笑笑说:“国发对我好,这一家人对我也好,虽然苦点、难点,但我乐意和他们一起承担!”
从此,郭建荣和丈夫一起,起早贪黑地忙活。种地,什么作物收益好他们就种什么;家里,郭建荣总是顺着老人,尽心尽力伺候她们,二大伯子眼睛不好,平时郭建荣就像对待亲哥哥一样照顾他;娘家,作为老大的郭建荣,没有做那“泼出去的水”,只要有时间就去照顾患严重尿毒症的母亲。夫妻俩相信,只要努力肯干,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第二年,女儿的降生也为一家人带来了欢乐和希望。
2001年,奶奶婆和母亲相继去世。2005年,苦日子仿佛随着郭建荣生下儿子而迎来曙光时,公公吴仁生却突然得了脑梗,需要入院治疗。公公坚持不入院,因为老人清楚,家庭的担子太重了:二儿子患上了双侧股骨头坏死不能劳动,要常年治疗,不满5个月的孙子正嗷嗷待哺,自己又病了,家庭重担只能由小儿子和儿媳承担。孩子们刚有了点积蓄,还需要扩大生产、改善生活,自己决不能成为累赘。郭建荣却斩钉截铁地说:“二哥的病咱坚持治,父亲的病也要入院治疗,钱花光了咱再挣!”经过两次入院治疗,最后老人还是离去了,留下近3万元的债务,但老人是带着儿子和儿媳的孝心离开的。
随后的日子里,郭建荣更加努力持家。因为公公的离去,婆婆的身体大不如前。每一天,忙碌中的郭建荣脸上总是挂满笑容,因为她内心明白,有爱,才能坚守一个家,而让每个家庭成员读懂爱的方式,就只有她脸上的微笑。日子在郭建荣的笑容中慢慢有了起色,而婆婆却又患上了心脏病和脑血栓,这无疑是雪上加霜。但郭建荣依旧坚持让老人入院治疗,“老人给予了我家庭,我要回报老人。”
6年前,郭建荣家的耕地进行了旱改水,当年就取得了不错的收益。然而,似乎苦难总是伴随着郭建荣。4年前,住了近20年的土房被大雨倒灌冲倒了,夫妻俩不得不又借款20多万元盖起了四间大瓦房。面对巨额债务,婆婆和二大伯子都跟着着急却无能为力,而郭建荣却笑着安慰他们,“咱们已经住上了瓦房,将来日子一定会更好,我和国发多干点,你们每天开开心心就行了。”
儿女在郭建荣的影响下都十分懂事,有什么好吃的、好用的总是先拿给长辈,每次回到家不是帮妈妈劳作就是给奶奶、大伯讲新鲜事,引得老人哈哈大笑,一家人其乐融融。现在,婆婆已经80岁高龄,在郭建荣陪伴下心情十分愉快。
2017年年初,郭建荣和丈夫买了一台耙地车,除了自用,闲时还给别人帮工增加收入。眼下家中依然负债,生活依旧艰难,但郭建荣相信好日子终将到来。她还为即将升入初中的小儿子选择了一所好学校,她希望懂得用功读书的小儿子能够受到更好的教育,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王文辉 金玲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