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作家东野圭吾创作的热卖推理小说《雪国之劫》中,滑雪场是故事发生的舞台,凶案在其中发生,游客的安全受到“炸弹恐吓”的威胁……推理小说跌宕起伏的情节固然属于虚构,可现实生活中的滑雪场也未必是百分之百安全的地方。
看似美丽的冰雪世界,有时埋藏着巨大的安全隐患。
随着北京、张家口申办2022年冬奥会成功,滑雪运动迅速升温,去北京郊外滑雪成为很多家庭冬季休闲度假的不二选择。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欣赏雪景,本应是很愉快的体验,可就在春节前,北京地区周边的滑雪场却接连发生了两起滑雪者死亡的事故。两位死者都非常年轻,其中一人甚至还是十岁的孩子。在本该享受大好年华的时候,却在滑雪场意外结束了生命,不禁令人扼腕叹息。去世男孩的爸爸表示,这将成为他一生中最黑暗的日子,因为儿子如此突然地离开了他还没有好好看看的世界。
在为意外叹息的同时,人们也慢慢开始思考,滑雪这项运动是否真的伴随着如此巨大的风险呢?一些网友甚至表示,虽然一直有滑雪的想法,但每次看到这种新闻,便害怕得只能放弃了。
滑雪起源于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目前已经发展为一项广受欢迎的国际化运动。
其实,滑雪运动自诞生之初即在高山进行,滑道背后的风险始终与这项运动的惊险刺激一同存在。那么世界上诸多热爱此项运动的国家,又是如何去应对白雪中隐藏的这些凶机呢?
瑞士:因地制宜修建防护栏
瑞士因其众多的高原和山地被称为“欧洲屋脊”,以阿尔卑斯山为主的山地为瑞士创造了众多的天然滑雪场地。坡度较大的山地、较好的雪质使得瑞士拥有了得天独厚的滑雪条件。
但为了使游客在享受滑雪的过程中不至于因为滑雪发生的事故而受伤甚至致命,瑞士也采取了诸多措施来保障滑雪场的安全。不过,为了不破坏天然滑雪场得天独厚的条件,这些措施大多因地制宜,以少改动自然地形为原则。
因此,瑞士滑雪场以还原自然风光、保留雪山原味的特点,赢得了世界上很多滑雪者的青睐,一些滑雪爱好者甚至认为瑞士的滑雪场是世界上最好的滑雪场。不过,要保留自然风光,减少人工痕迹,就为保障滑雪者安全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因为如果不通过削减坡度等措施打造人工滑雪场,自然地形往往险象环生,会使得安全难以得到直接的保障。
为此,瑞士滑雪场在安全措施上下了很大工夫。防护栏的设置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首先,瑞士滑雪场防护栏划分范围往往偏大,因为较大的活动范围能够减少滑雪区内的人员密度(很多滑雪事故产生于人员密度太大导致的相撞)。但这仅仅适用于坡度较为平缓,并且具有大范围平地的地区。
于是,面对更为复杂的地质情况,瑞士滑雪场使用防护栏划分出不同难度、不同风险的区域。比如,海拔不同,坡度不同的区域都会根据详细的标准被划分出来。对于初学者而言,滑雪场提供较为平缓开阔的坡地。而对于技巧娴熟、经验丰富、渴望冒险的“高级玩家”,滑雪场则提供难度较大、垂直度较高、落差较大的区域。参与运动的游客可参考瑞士滑雪场工作人员的建议(瑞士的滑雪场往往配有经验丰富的指导团队),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区域。
瑞士的雪灾研究中心也强烈建议游客们务必根据自己的水平量力而行,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区域。研究人员表示,滑雪区域的划分是实地调研和科学分析的结果,游客必须要对自己的选择“慎重慎重再慎重”,做到对自己的生命安全负责。
同时,应国家安全协会的要求,瑞士滑雪场往往会为自己配备专业的安全研究与讲解团队。这些团队作为滑雪场工作人员,会注意对游客(尤其是刚刚接触此项运动的滑雪体验者)做一些安全培训,向游客解释清楚各区域的难度划分,各器材的用法等,并解答游客的疑惑。
这样一方面使得滑雪场的游客满意度提高,改善了滑雪场提供的服务,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增进滑雪场的安全程度,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根据雪灾研究中心的调查,相关知识的缺失和酒精的摄入都非常容易导致滑雪事故,即使是在较为安全的滑雪环境内。因此,“从知识抓起”的运动前指导对于防止滑雪安全事故还是有较好效果的。
数据显示,瑞士一年因为滑雪事故死亡的人数约为40人,整体来看这或许不是一个小数目,但是由于滑雪本身属于冒险类的运动,瑞士的滑雪意外死亡率已经非常低了。
正因为如此,瑞士在滑雪安全方面的科学管理措施一直被不少国家所肯定和借鉴。
美国: 滑雪安全立法细致入微
美国是一个注重通过详细的法律来解决各种问题的国家,甚至连滑雪安全问题都不例外。正如科罗拉多滑雪安全宣传网站所说:“游客的滑雪安全不仅是我们政府和滑雪场的责任所在,也是乘客们自身的责任所在。而在科罗拉多,这不仅是责任,还是法律的规定。”美国的滑雪运动热门地区,大多都制定了详细专业的法律,其内容十分丰富,往往从器材的佩戴到家长、工作人员的责任与义务,均有详细说明和规定。
以科罗拉多州的《滑雪安全条例》为例,这部法律主要包含了头盔佩戴安全、游客运输安全、高海拔滑雪安全、滑雪着装安全、坡度安全规定、游客注意事项等多个具体模块。而在头盔佩戴模块,法律甚至对滑雪使用的头盔型号有所规定,并要求家长反复检查孩子佩戴的头盔,千万不可让孩子用其他用途的头盔来代替滑雪头盔。
根据一位滑雪爱好者撰写的文章,缺乏头部保护是许多滑雪者(尤其是年轻滑雪者)去世的原因。因为滑雪的风险性和激烈性,人很容易摔倒或是有碰撞发生,这时头部保护就非常重要了。
从这些细微之处找到隐患并做出专业化、标准化的规定,便成了美国各州保障滑雪安全的重要手段。美国政府积极推进此方面的法律不断完善,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推进滑雪安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事件发生之后的责任确定。
除此之外,在滑雪安全知识方面,美国政府采取了一个很巧妙的方法:在学生组织和社会组织等宣传机构之间举办比赛,考核后相对优秀的队伍前往滑雪场进行实地讲解,政府会提供相应的工资、奖金等待遇。这样的竞争机制使得滑雪安全教育的质量得以提高,各组织纷纷挖掘有趣的形式寓教于乐,为民众科普。
一些参与这种活动的大学生也能在这种实践过程中得到能力的锻炼,并体验公益精神。
日本:因个人导致危险自行承担搜救费
日本同样是一个滑雪运动非常流行的国家。而为了治理滑雪安全问题,政府和滑雪场本身也出台了很多安全条例。值得注意的是,与美国“循循善诱”式的安全法律不同,日本的安全条例相对比较严厉,以督促游客和滑雪场严格遵守相关规定。
首先,日本政府和相关组织对于滑雪安全的重视度也是比较高的。东京甚至设立了滑雪安全保障协会,来保障各种滑雪运动的安全性。安全条例本身一般设立有严格的责任制度。
比如,日本规定滑雪场内有安全隐患的地方(比如障碍物多或者坡度太大的地带)必须设立禁区,禁止游客进入。而游客也必须对自己的生命安全负责,不能擅自进入禁区。
因而,如果在安全区域划分中出现问题,责任归属于滑雪场。但是如果是游客擅自闯入了滑雪禁区,或是由于自身行为导致自己陷入危险境地,游客往往不仅要承担自身医疗费用,还要支付搜救产生的搜救费,并向有关部门道歉。
不仅如此,日本的滑雪场往往也会设立一些内部的安全条例来引导游客安全滑雪、正确运动,尽量避免由于常识问题导致的事故和危险。北海道一家滑雪场的安全条例中不仅规定了游客装备和上下山的正确途径,还规定了游客自身的“安全义务”。
比如,初学者上山之前必须听滑雪场的指导员做出指导和建议,并建议参加一小时的滑雪课程;游客上下山必须乘坐滑雪场内的缆车和索道;游客不可以在醉酒、睡眠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上山滑雪等。如果被发现违反这些条例,可能会受到滑雪场相应警告,而引发的危险后果也由游客自己承担。
这些条例看似严厉而不近人情,但其实正是这些严格的规定使得有可能引发滑雪风险的行为得到了限制,从结果上来看,这依旧是对游客生命安全负责的体现。毕竟滑雪作为一项风险指数较高的运动,是否正确遵守规则直接关乎游客生命安全。/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