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
3上一版  下一版4
 
图片新闻
医生凭经验精准诊治使患者转危为安
年底预计43.5万人口实现脱贫
不定期房屋租赁合同可随时解除
 
版面导航
 
站内检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年12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白城384个贫困村包保对接无遗漏
年底预计43.5万人口实现脱贫

 

城市晚报白城讯 白城市于2012年被整体纳入国家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的大兴安岭南麓片区,镇赉、通榆、大安3个县(市)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洮南市和洮北区为国家片区“天窗”县(区)……从上述文字中不难体会到,白城市脱贫攻坚工作的艰巨性。

面对脱贫攻坚工作严峻形势,市委、市政府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精准发力、因贫施策。近年来,一个个脱贫攻坚的场景在鹤乡大地上演,一朵朵脱贫致富的鲜花在鹤乡大地绽放。

到2016年底,白城市预计实现43.5万人口脱贫。骄人的工作成绩,见证了近五年全市脱贫攻坚取得的巨大成就,也饱含着广大干部群众的心血和汗水。

坚强的组织领导,科学的决策指挥,是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的关键。承载一份庄严承诺,各级党委、政府勇担重任,雷厉风行。为组织动员全社会参与脱贫攻坚,白城市研究制定了《关于在全市脱贫攻坚战中深入开展包保帮扶的实施方案》。所有市级领导都负责包保一个县(市、区),每人包保一个村,直接联系5个贫困户,确保贫困村、贫困户全覆盖。全市共有576个部门包村、1.65万名干部包户、10万名党员参与帮扶,实现了384个贫困村包保对接无遗漏。

广大包保干部深入贫困群众,走访调研、寻贫问苦、谋划出路,充分利用自身资源要素,为贫困地方争取资金、项目、政策,帮助他们脱贫致富,给广大贫困群众带来了实惠和触手可及的希望。而在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第一书记”无疑成了各村镇脱贫工作的排头兵,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脱贫攻坚中,白城不搞“一刀切”、不喊“齐步走”。为坚持精准施策,确保脱贫攻坚取得扎实成效,我市严格组织开展建档立卡和“回头看”,保证贫困户认定公开公正公平,做到符合条件的一户不漏、不符合的一户不进,确保把真正的贫困人口弄清楚、纳进来。对贫困村、贫困户进行“把脉问诊”,查明致贫根源,瞄准脱贫需求,并根据不同类型村、户的具体情况制定帮扶计划,真正做到因村、因户、因人施策。

遵循中央开展的“五个一批”工程和省委相关要求,白城市通过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多方力量开展脱贫攻坚。针对因病致贫现象,白城市出台了《全市农村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兜底救助实施意见》,每个县(市、区)都拿出1000万元兜底资金,将贫困人口尽可能纳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保证了贫困人口重病、大病基本不用个人拿钱。

选路径、拓渠道,是撬动精准扶贫的杠杆。白城市重点围绕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谋划扶贫项目,推进河湖连通、水生态建设、生态移民、退耕还林还草还湿等项目工程建设。目前,向海和莫莫格湿地生态游、观鹤、冬捕、民俗、杏花节等旅游项目的有效开发,都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新亮点。

镇赉县被纳入省首批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县后,历经7年改造建设,农民居住水平明显提升,人居环境极大改善,到去年底共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3957户,农村住房砖瓦化率达到75.12%;通榆县自国家和省出台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以来,对生态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繁、生产生活条件差、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大的陆家村开展了易地扶贫搬迁试点;洮北区针对多数贫困户致富无门、种植结构单一造成贫困的实际,实行土地集约化管理,加速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城镇集聚,在保证土地集约收入的同时增加了非农收入;大安市开展“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使贫困农民形成“抱团效应”。/记者 张赫 报道

 
3上一篇  下一篇4  
  


白城新闻网 http://www.bcxww.com
白城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吉林省白城市中兴西大路43号 邮编:13700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