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时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售130万以上小汽车加征10%消费税
中消协再问苹果“意外关机”咋解决
这画风不对啊
丰电事故遇难者家属全部签署赔偿协议
“八达岭老虎咬人案”被袭女子公开道歉
为什么你一看到红包就想戳?
这是微信设计师精心策划的套路
公务活动一律不准饮酒
 
版面导航
 
站内检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年12月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什么你一看到红包就想戳?
这是微信设计师精心策划的套路


 

为什么每当看到有人在群里发了红包,即便你知道里面可能不过区区几分钱,身体却还是“很诚实”地去戳开了呢?也许你会说“一分也是爱”,有钱就开心。但你是否想过,这或许是产品设计师们精心策划,让你一步步走进去的“套路”?

本报在此分享一篇来自微信官方团队的解释,虽然文中不免有一些对自家产品的小骄傲,但相信看过之后你会得到一些比红包本身更有趣的东西。

“红包就该是这个样子”

红包无非两个流程,一个收、一个发,要快、要直接。回想你收到亲朋好友压岁钱红包那会儿的你和TA是啥心情?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发红包或者收红包时,行为和结果的心智模型已经形成。设计上要做的就是跟随这种心智模型去摸索交互原型,这能帮助用户更容易的认知、使用红包。

什么是用户心智模型呢?

简单说,就是用户对一个事物在自己内心里预先的认知。这就跟我们去跟一个人打交道,观察一个事物一样,每个人会先拿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在他没有真正了解之前,先开始以自己的认知去预估和判断。也就是说,如果设计符合用户正确心智模型,它就会变得很简单,因为用户自己已经帮我们解释了很多事情。形象上,把现有红包的形态抽象固化出来,让人看到就知道。因为有天生的心智模型,认为红包就是这样。不用跟他说这是什么按钮,他一看知道是微信红包,很自然地去理解然后再怎么去做;另外,在收发的时候,包括像红包翻开,红包展开,信息一步一步打开这个过程也跟实际生活中领红包的类似。“红包”这一有着特殊文化意味的符号已经深入人心,设计上用抽象的方形、圆形概括红包形态,特定的比例和颜色,一看就可以识别出“微信红包”。而不同红包类型形态统一,也强化用户对微信红包的品牌认知。

拆红包为啥要“转金币”?

不是说了要保证让用户最简单爽快的拆红包吗? 为什么不直接在气泡上拆,而要先打开一个具体的红包,再点击去拆?

这看起来是步骤多了,但是这里可以满足用户:印证正确的心智模型:一递一接一拆;重现现实中的仪式感;用户的控制权:拆与不拆代表了用户接不接受这个红包。决定权在于用户。另外,你还会发现拆到群红包后还设计了小惊喜,趣味性让微信红包更像玩游戏一样。红包页面会标出“x秒/分被抢光”,用抢红包的时间暗示其受欢迎程度,这让发包的人也可以获得额外的情感满足。领到最多钱的人会被标记“手气最佳”,而红包记录里,还可以看到手气最佳的数据汇总,这样在查看或炫耀时多了一个有趣的指标。群红包默认为拼手气群红包而不是定额红包,为什么要酱紫呢?先看看拼手气群红包的优势:金额随机,时大时小能给用户惊喜;可以看到其他用户抢了多少,引起攀比心理(这次抢得不爽,下次一定要抢个大的);产生很多新奇玩法,譬如红包接龙,手气最佳者接着发,或者手气最差者发。/每日经济新闻

 
3上一篇  下一篇4  
  


白城新闻网 http://www.bcxww.com
白城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吉林省白城市中兴西大路43号 邮编:13700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