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
 未来五年城市中90%学校建家长学校
 ——在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家长学校,城市学校建校率达到90%,农村学校达到80%。
 ——到2020年,基本建成适应城乡发展、满足家长和儿童需求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
 ——统筹推进家庭教育公共文化服务。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美术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服务阵地,每年至少开展2次公益性的家庭教育讲座或家庭教育亲子活动,积极开发家庭教育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提升儿童和家长科学文化素养。
 ——加大推进政府购买家庭教育公共服务的力度,积极搭建社会组织服务平台,在50%的城市社区和有条件的农村社区(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引入专业社会工作者,指导鼓励相关社会组织为儿童和家庭提供常态化、规范化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逐步培育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
 ■评论
 为人父母是一门大学问
 为人父母,最简单,也最复杂。生而养之,不仅仅是让他衣食无忧、保他安全太平。人生的道路上,父母将与孩子一同遭遇各种成长的烦恼,并需要在各种难题面前寻求解决之道,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拥有健全的人格操守。为人父母,既要确保孩子的身体健康,又要确保心理健康;既要重视孩子的智力发育,又要做到各方面能力均衡发展;既要教给孩子知识,又要教他学会做人。
 为人父母,要律人,更需律己,要明白身教胜于言传。
 为人父母,是本能,更是学问。求生的教育似乎是一种天性,但成才的教育却离不开父母科学、理性的指引。正如这部规划中所提倡的,只有坚持科学引导、规范管理、依法推进,深化家庭教育科学研究,才能了解家庭教育的奥秘,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才能做好为人父母的这门大学问。
 面对四种现象,你会选择怎样做父母?
 1 家庭教育是让孩子好好学习?
 一段时间以来,“天价”学区房现象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家长对子女学校教育质量的关注。在不少家长眼中,教育首先是孩子的智力开发和文化学习。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市第四中学校长刘长铭表示,教育不只是学校一方面,从他40年教学经验来看,家庭教育才是决定一个孩子未来职业成功、生活幸福的最重要因素。
 【规划】注重突出家庭道德教育内容。注重对家长和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孝敬教育、安全教育、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傅国亮:家庭教育应该扭转“家庭教育学校化”误区,把关注点放在培养孩子优良品质和健康人格上。家庭教育第一位的任务应当是教子做人,立德树人。
 2 教育孩子是不是仅仅是家事?
 在一些人眼中,生儿育女之后就自然拥有了做父母的资格。有人认为,父母怎么教育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家事,外人无权过问干涉。
 专家指出,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家庭教育既是家事,也是国事。据了解,西方发达国家普遍把促进家庭教育健康发展视为政府的责任和义务,建立了完备的家庭教育体系。
 【规划】帮助家长全面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系统掌握家庭教育科学理念和方法,时时处处用正确行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教育引导孩子。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傅国亮:规划立足于为家庭提供系统专业科学的指导和全面充分多元的保障。指导家庭教育、管理家庭教育工作,成为国家教育政策的重要内容,将推动我国家庭教育工作加快发展。  
 3 早期家庭教育就是早学知识?
 还没进幼儿园就开始“比拼”背唐诗,学前班的孩子已经能用英语和老师对话……当下,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患上“养育焦虑”。为了遥远的人生大考,孩子们最好在幼儿园把小学课程学完,小学把初中课程学完……孩子的童年,消耗在知识灌输中,失去了早期教育本来意义。
 【规划】加强儿童早期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开展儿童早期家庭教育知识宣传普及。鼓励妇幼保健机构、幼儿园面向社区和家庭开展儿童早期家庭教育服务与指导。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耘:早期家庭教育的“异化”,迫切需要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育儿理念。规划提出对家长提供指导服务,有助于家长全面科学认识早期家庭教育,提升养育能力,帮助儿童实现体能、智能、心理能力的综合发展。
 4 养育孩子交给老人就够了吗?
 11月9日,民政部宣布,经过精准摸排发现,目前不满十六周岁的农村留守儿童为902万人,其中有36万人处于无人监护状态。由于接触时间太少,很多留守儿童与父母已经不知该如何表达对彼此的思念和关怀。不仅农村留守儿童承受着与父母的分离之苦,在城市里,由于父母工作繁忙而不得不由祖辈照顾的孩子也不在少数。
 【规划】城乡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要注重建立家庭指导服务综合信息平台或台账,及时掌握儿童家庭监护情况、成长发展状况等,重点摸排所辖社区留守、贫困、重病、重残等特殊困境儿童家庭情况,逐步建立登记报告制度。
 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关颖: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双亲的陪伴和教育至关重要、不可替代。从小与父母分离或者接触太少,孩子会产生被抛弃感、不安全感,这样的情绪可能伴随其一生。/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