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
3上一版  下一版4
 
当年白马双枪驰骋沙场 如今艰苦朴素知足常乐
洮南全面整治建材市场秩序
 
版面导航
 
站内检索
下一篇4 2016年11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白城市最后一位老红军战士于宪利
当年白马双枪驰骋沙场 如今艰苦朴素知足常乐

 

城市晚报白城讯 1945年冬季的一个寒夜,吉林省大赉县(今大安市)城内硝烟弥漫,爆豆般的枪声还在响个不停。一匹白马在呼啸的北风中疾驰,骑在马上的是一位二十四五岁年纪、身着粗布军装的健壮汉子,随着他手中两把毛瑟手枪喷出的火舌,一串串的子弹怒吼着射向周围的敌人,同时指挥着自己的部队继续突围。他就是时任大赉县公安局党支部书记的于宪利。

保安团的叛变突如其来,1500多名叛军对县委大院的疯狂进攻,面对悬殊的敌我力量和不断倒在血泊中的战友,身经百战的于宪利依旧保持了冷静的头脑,他组织战士突围后,连夜向距离最近的前郭县投奔而去。在前郭县集结了增援部队之后,他又立即带队杀回大赉县,消灭叛军、收复失地。

投身革命 义无反顾

今年已经95岁高龄的于宪利,因为患有小脑萎缩,基本上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对新近发生的事情也没有了多少认知和记忆,但是对于多年前的戎马生涯,他却依然能够描述得十分详细。

1921年,于宪利出生于山东省泰安地区莱芜县的一个贫苦家庭。1934年,正是中国工农红军即将开创两万五千里长征壮举的时候,中共地下组织已经在于宪利的家乡蓬勃发展起来。还是少年的于宪利,每天都会跟着村里的民兵站岗巡逻,由于他的机灵聪明,很快就受到了村干部的重视,经常让他担任巡逻组长,还多次执行重要任务。后来,时任莱芜县委书记的刘子正(建国后曾任浙江省委书记)发现了于宪利,并介绍他加入了共青团,虽然没有军装也没有枪,但此时的于宪利已经成为了一名名符其实的红军小战士。

身经百战 智勇双全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8年1月1日,由山东省委组织发动了祖徕山起义,起义队伍组成了八路军山东游击队第四支队,此时已经是大小伙子的于宪利自然也成为了队伍中的骨干力量。同年5月,于宪利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随着抗日民主政府的成立,莱芜抗日根据地也日益巩固。1939年8月,日军将大规模兵力分散为小股部队,对根据地进行扫荡、清剿,并且主要以抗日根据地的县机关等重要机构为目标,侵扰历时长达40天之久。面对日军的嚣张气焰,负责保卫县机关的于宪利与战友们把机关规模缩小,加强了机动性,便于更好地与日军周旋。

一天早晨,日军突然包围了县机关的驻地黄崖头和大陡沟村,日军集中火力向村中射击,眼看着县机关就要落入日军的魔爪之中,在千钧一发之际,于宪利一边和战友们携带着县机关的机要文件同时集中兵力,一边寻找着有利地形以及敌人包围圈的薄弱部位,最终一举突围成功。还有一次,夜间穿过日军封锁线时,匍匐前进的于宪利与日军的距离近在咫尺,隐蔽在草丛中的他,好几次差点被日军巡逻兵踩到手。随着抗战形式的变化,于宪利又深入敌后,参加了多次打击汉奸、特务和反动地主恶霸的行动。不久之后,凭借智勇双全的表现,深受组织信任和群众爱戴的于宪利,担任了莱芜县县大队队长。

白马双枪 坚如钢铁

到了晚年,于宪利这位戎马一生的老人也展现出了可爱的一面。由于身体原因,如今的他已经不能完整地与人交流,有时心性如婴幼儿一般,他的子女们为了让他开心,还会时常给他买一些玩具,在各种玩具之中,于老最喜欢的,就是玩具手枪。而看着这位带着口水巾、玩着玩具手枪的“老顽童”,谁又能想象得出,他就是当年那位白马双枪、英姿飒爽的战斗英雄呢?

1945年抗战胜利后,于宪利接受组织委派,来到刚刚成立的吉林省大赉县担任公安局党支部书记。此时的大赉百废待兴,此前一直戎马倥偬的于宪利不得不暂时收起心爱的手枪,开始了繁琐而忙碌的战后秩序重建工作。就在大赉县秩序刚刚恢复之时,12月25日,原伪满保安队忽然叛变,于是就有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此后,于宪利还参与侦破了县委工作人员骆汉书、马殿元遭叛乱分子杀害的“骆马案件”,并亲自带领战士追捕叛乱分子。在解放长春的战役中,于宪利还赶赴战场参加战斗。

在人民群众的眼中,于宪利是一位身经百战、坚如钢铁的英雄,他经常骑着一匹白色战马,而且善使双枪,这也让他的英勇善战有了浓郁的传奇色彩,白马驰骋战场、双枪百步穿杨,令无数敌人闻风丧胆。然而遗憾的是,于宪利在战争年代的为数不多的照片,都在“十年动乱”期间毁掉了,一张都没有留下来,但是白马双枪的飒爽英姿却早已深入人心。

一身正气 两袖清风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于宪利的戎马生涯也结束了。他先后在大赉县公安局、交通局等单位担任领导职务。走上了领导岗位的于宪利,手中有了权力,但他却不忘初心,因为他总是会想起那些曾与他一样心怀理想、浴血奋战,却没有看到最后胜利的战友们,总是想到在艰苦处境乃至命悬一线之时,仍然保持坚定信念的共产党人们。于宪利为官多年,两袖清风,家里的生活条件一直十分清苦。上世纪80年代时,他的一位在南方生活的老首长去世,于宪利却因为手头拮据没有路费,而未能前去参加老首长的葬礼。即便是在一次深夜加班的会议上,大伙儿的烟都抽没了,而工作中查处罚没的香烟就摆在那里,于宪利也没有允许任何人碰一下。

从1945年调到大赉县,于宪利就再也没有离开过这个地方,他在这里战斗、工作、生活,并且安了家,育有6个子女。他总是教育自己子女,要发扬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工作时要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爱岗敬业,任何时候都要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能计较个人得失,与人相处要真诚友善。这些内容总结起来,在很多人看来如同说教,但在于宪利那里,却一直是他身体力行的实践,而且子女们也在他的言传身教下成长为社会栋梁之才。然而他的小女儿于桂红却告诉记者,父亲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领导干部,但是6个子女谁都没借到过一点光。于宪利却认为,只有这样他才无愧于心,而子女们对此不仅毫无怨言,反而觉得更加心安理得。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1984年,于宪利正式离休了。离休之后的他并没有让自己闲下来,一直积极参加家乡的各种公益性活动。1998年,嫩江发生百年不遇的洪灾,嫩江、洮儿河水暴涨,沿江月亮泡两岸告急,时年77岁的于宪利,在家人的反对之下,义无反顾地奔赴抗洪前线,与年轻人一样背沙袋,修大坝。到了休息时间,许多参与抗洪的干部职工都有单位管饭,而于宪利干完活儿就骑着自行车回家吃饭,吃完了饭再回到前线继续参加抗洪抢险。

今年10月,正值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于宪利老人作为吉林省仅有的4位、白城市仅有的一位健在的老红军,接到了由中央颁发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章”。因为无法交流,于宪利老人在接到纪念章时的所思所想,人们已经无从得知,但记者却从老人眼神中偶然闪过的一丝光芒,体会到了他的心情。此刻,记者眼中这位老者,俨然又变成了那个白马双枪、驰骋沙场的年轻汉子。

(记者 张风 报道/摄)

 
下一篇4  
  


白城新闻网 http://www.bcxww.com
白城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吉林省白城市中兴西大路43号 邮编:13700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