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网易娱乐 这两年,Electronic Dance Music,即电子舞曲音乐俨然已经成为了国际流行乐坛的主流,不说韩流全行业的钻研和推动,即使在世界流行音乐中心的欧美,EDM都开始形成了燎原之势,并对R&B、Hip-Hop和摇滚乐等等曲风,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力,甚至成为这些曲风向另一个阶段蜕变的技术推动力。除此之外,原本只是在幕后工作的大量电音DJ,也开始纷纷走上前台,并大量发行自己的个人专辑,由此也形成了一支新的DJ力量。
和当年R&B席卷华语乐坛一样,现在的EDM同样也是来势汹汹,成为了很多音乐人和艺人的必修功课。无论是在歌手的专辑,还是很多综艺节目的编曲上,都大量出现了EDM元素,甚至完全编制的作品。
不过,因为无论是上游的音乐制作产业,还是下游的普罗大众,对EDM的理解都有不少的偏差,也造成EDM目前在中国的流行,相比于真正国际的EDM,有着很多非主流的色彩。这不能仅仅用中国特色来理解,甚至可以说,这恰恰是EDM在中国亚健康发展的一个证明。在你听到中国EDM作品时,你究竟有没有听到原汁原味的EDM?在这个EDM虚火很旺的时代,理性审现现象之后的本质,也真的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其实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EDM作为一种曲风类型,也开始出现在了大量华语歌手的专辑里,作为有些类型的艺人,必备的曲风之一。像后期的黎明,以及陈慧琳、萧亚轩、蔡依林、罗志祥等歌手,就都比较侧重EDM的发展。但在中文流行音乐的世界里,由于词大于曲的传统,以及早期台湾流行乐奠定的人文根基,因此EDM类型的音乐,相比摇滚、民谣和情歌等音乐形式,始终会被贴上庸俗、商业、快餐、口水等等标签。也绝对没有像Daft Punk这样的音乐人,能够以EDM曲风受到整个行业的认可,被看成一种高端有情怀的音乐形式。
这几年比较流行的神曲,往往都会采取电子音乐的方式制作。但实际上,很多神曲采取EDM的制作模式,于其说是因为主打EDM,不如说是为了便宜。以曾经风靡一时的《小苹果》为例,这首歌曲的编曲其实依然是乐队逻辑的,所谓的电子元素,只不过是将电子音色,取代了对应的乐器成分,然后强调了节奏鼓点而已,本质上其实只是一首用电脑制作的流行歌曲。
如果要对比,可以拿差不多时候“鸟叔”发表的《江南Style》作为对比,后者才是一首真正用电音逻辑创造的EDM作品。
像风暴电音节、INTRO电子音乐节等大型音乐节的举办,无疑就起到了推广EDM作用。与此同时,王力宏与Avicii合作《忘我》,张靓颖与Tiesto合作《Change Yourt World》,以及和Jack Novak合作《心电感应808》,也从一线明星的高度,起到了普及EDM音乐的作用。
更不可忽视的还有一股新力量,就是以黄子韬、鹿晗为代表的小鲜肉歌手。相比老一代的偶像,这批歌手是没有历史包袱,也是更愿意接受新生音乐形式的,所以在这些歌手的作品中,已经有了完全EDM化的趋向,而且在制作上已经国际同步化。
值得一提的是,也是因为这些偶像歌手越来越多需要这种类型的作品,让宫阁、冷炫忱等等新一代专攻EDM的制作人,从而有了用武之地。从趋势来看,这些偶像和新锐DJ,才是中国EDM未来的希望,毕竟老一代歌手想要再转换成EDM思维已经很难。而这一代歌手和音乐人,因为成长的环境和国外同龄人都类似,所以在思维模式上也就能更趋于一致。至少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的EDM就要靠鹿晗、黄子韬这些歌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