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社科院的研究所、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等共同发布了一份报告,认为天津、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内蒙古六省份已经进入经济增长的第五发展阶段,也是高收入阶段。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这份名为《经济蓝皮书夏季号: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15-2016)》的报告提出,整体而言,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后期增长阶段,成功跨过了中等偏高收入门槛,正式进入中等偏高收入国家行列。报告指出,一些省份经济增长较快,成为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天津、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内蒙古,这些省份的人均GDP超过了11000美元。数据显示,2015年,天津人均GDP为17166美元排第一,北京17064美元排第二,上海16555美元排第三。
不过,这些省份人均GDP高,但并不意味着真的富裕到“高收入阶段”。因为真正体现老百姓收入的指标是人均可支配收入,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高低,不仅受人均GDP的影响,而且也受产业结构、分配体制等方面制约。记者查询发现,这6个省份中,有些省份的人均GDP虽然很高,但人均可支配收入并不高。例如,天津的人均GDP达到17000美元,超过上海和北京,高居全国第一。但天津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34101元,不仅远不如北京和上海,也不如浙江、江苏、广东这几个省份。内蒙古的情况更为典型,尽管内蒙古的人均GDP已经超过11000美元,超过了东南的福建和广东,高居全国第六。但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内蒙古离广东和福建仍有不小的距离,甚至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是因为,这些地方经济发展主要靠投资拉动和能源消耗为主,而投资主体主要是央企和大国企,在做大产值的同时,老百姓的收入并没有与之同步,这也是外界通常所说的“只长骨头不长肉”。/第一财经